大自然的警鐘 |
濕地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它像自然界的任何事物一樣,永遠處于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生態系統退化是系統內組分及其相互作用過程發生的不良變化,是系統的逆向演替,從而導致其功能退化和系統的不穩定性。濕地在面積喪失和景觀破碎化加劇的同時,由于水源補給的減少和水質惡化,亦發生不良變化,表現在濕地資源衰退、濕地功能弱化或消失等。
濕地是目前受到威脅最大的生態系統。由于濕地被開墾與改造、污染、生物資源過度利用、泥沙淤積和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導致濕地不斷退化和消失,生物多樣性銳減,水土流失加劇,水旱災害頻繁,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威脅到人類的健康和生命。
我國濕地資源十分豐富,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掠奪性開發和不合理利用、淤積、污染、過度排水等導致濕地面積和資源日益減少,功能和效益下降,生物多樣性喪失。濕地的減少和功能退化,不僅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而且江河湖泊水質惡化和可利用淡水資源的減少也直接威脅到我國水資源供給安全,進而影響到整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近年來我國洪澇、干旱、赤潮、沙塵暴、荒漠化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與許多濕地消失和退化密切相關。例如,1998 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共潰決堤垸2000 多個,淹沒耕地283萬畝,受災人口253 萬,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洪水災害的發生與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濕地面積的銳減有很大的關聯性。事實上大自然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濕地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論證,盲目地無節制地開墾和圍墾濕地、濕地排水和城市擴張,使濕地岌岌可危,天然濕地正面臨消失的危機。據統計,20 世紀后半期,我國已有50%的濱海灘涂濕地不復存在;全國約有13%的湖泊已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