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感悟
魏德勝
水是張掖人的命脈。在這個深居內陸的城市,人們把水看得比命還金貴。古甘州曾有甘泉、暖泉、童子泉,城外百泉噴涌,葦溪連片。水,給了張掖無限榮耀,“金張掖”這個熠熠生輝的名字就是由水而起。是啊,張掖因水而起的榮耀不勝枚舉,甘州古城曾有八大明渠穿城而過,翻開甘州府城圖,一張因水而勾勒的全貌清晰可見,一座城池,有近三分之一是葦池,金木水火土五行塔躍然紙上。說張掖古城“半城蘆葦半城塔影”,一點也不過分。
在我老家隴中干旱山區,群山環抱,吃的是窖水,雨養農業,靠天吃飯。真正能稱得上濕地的,村頭的澇壩勉強能算得上。那是我們兒時嬉戲的天堂,或打水仗,或洗澡,還有10公里以外的那條季節性河流也是濕地,只有我在縣城上學的時候去河邊戲耍過幾回。
初到張掖,只覺得春天風大沙多,夏天炎熱,冬季寒冷,與河西走廊其他的城市沒什么兩樣。盡管經常從濕地走過,只覺得很普通,很平常,偶爾聽張掖本地的同事講,以前童年的時候是如何在葦池里面抓魚。盡管我從事林業工作已經十年有余,但我對濕地的認識、理解、升華,到現在的難以割舍卻不到一年時間。那是2008年8月14日,我被臨時通知參加一個會議,局領導要求我去濕地局工作一個月,主要工作任務是辦《濕地工作動態》。當時市委二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剛剛召開,要求舉全市之力實施中國黑河流域(張掖)濕地保護工程。萬事開頭難,于是,我很幸運地便地與濕地結緣近一年時間,先后參與規劃編制、網站建設和濕地辦的日常工作,同時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余,騎了我的破摩托車無數次穿梭在大街小巷和北郊濕地的旮旮旯旯。由此,我也對張掖這座古城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對濕地的迷戀也越來越深。
濕地者,因水而名之。往北郊走走,映入眼簾的是大片的沼澤、蘆葦,哦,原來這就是濕地?由此,我對濕地便有了感性認識。隨著我所開展的工作和多次在濕地穿梭,我對濕地的感情也一天天升華。
王母宮和濱河新區是現在實施的濕地保護工程的兩個重要處所。今年以來,我曾無數次穿梭在這里,對這兩個地方也有了一點膚淺的認識。王母宮是地處甘州城北郊的一片遺跡,歷史上曾有王母宮一座,香火極盛,香客絡繹不絕,是張掖的一處名勝,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寺廟被毀,現已開辟為一處濕地公園,名曰潤泉湖濕地公園。濱河新區是實施中國黑河流域(張掖)濕地保護工程而開辟正在建設的一處勝景。如今,以濕地保護引領生態張掖的理念在這里得到了充分詮釋,濱河生態新區以濱河大道、濱湖路、水韻街為路網框架,以占地2250畝的南、中、北三湖為景觀核心,以十里防護堤為綠化景觀帶,以會展中心為地標性建筑,本著基礎先行、綠化并進、加快開發的思路,調動政府、市場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推進新區建設,目前已完成道路基礎工程建設13.74公里,新建防洪堤3.58公里, 一期綠化工程567畝,湖面水景工程正在建設中。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已補種蘆葦、紅柳、沙棗等植被1035畝,完成重點區域退耕還濕地3099畝,建設濕地棧道4.1公里、非機動車道18.2公里,水系疏浚圍堰堵壩11道7.8公里,形成約2200畝濕地水面,初步形成了碧水、藍天、綠草和禽鳥嬉戲的生態景觀,再現“甘州城北水云鄉”的美好畫卷,成為人們休閑旅游、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再去濕地,一次和一次的心情不一樣,我所熱愛的濕地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期待著,一個濕地之城,戈壁水鄉,塞上江南的美景越來越近了!
(作者:市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