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和烏鴉相似,體型相對小,叫聲婉轉動聽,為中國南方喜歡飼養的歌鳥。野生成鳥野性大,難馴熟,常因過度撞籠而死亡,故多掏取幼鳥人工喂養。雌性成鳥與雄鳥稍不同,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羽均黑褐色,背部色稍淡;頦和喉淺栗褐色,綴以暗紋;下體余部亦黑褐,但稍沾栗。幼鳥雌雄較難區分,一般認為雄性幼鳥初級飛羽有明顯金屬光澤雌性幼鳥無此光澤或不明顯,這就是本期的科普主角—烏鶇。
•學 名 :Turdus merula
•俗名:百舌、反舌、中國黑鶇、黑鶇、烏鴣
•特 征 :烏鶇雄鳥全身大致黑色、黑褐色或烏褐色,有的沾銹色或灰色。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羽是黑色。下體黑褐,色稍淡,頦綴以棕色羽緣,喉亦微染棕色而微具黑褐色縱紋。嘴黃,眼珠呈桔黃色,羽毛不易脫落,腳近黑色。嘴及眼周橙黃色。雌鳥較雄鳥色淡,喉、胸有暗色縱紋。虹膜褐色,鳥喙橙黃色或黃色,腳黑色。
•習 性:于地面取食,靜靜地在樹葉中翻找無脊椎動物、蠕蟲,冬季也吃果實及漿果。棲息于林地、村鎮邊緣,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結小群在地面上奔馳,亦常至垃圾堆及廁所等處找食。棲落樹枝前常發出急促的“吱、吱”短叫聲,歌聲嚎亮動聽,并善仿其他鳥鳴。膽小,眼尖,對外界反應靈敏。
烏鶇因全身有烏黑的羽毛而得名。它的叫聲猶如擊石,音似“鴶——鴶——鴶——鴶”,又名烏吉。春季繁殖期間,它既能吟詠,又能仿效別的鳥叫。叫聲婉轉,有時象笛聲,有時象簫韻,韻律多變,因此它又稱“百舌”。
烏鶇棲息于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單獨或三、五成群地在地面奔跑覓食。它的食物在秋冬兩季主要為植物性,春夏兩季主要為動物性。所吃的動物以昆蟲的幼蟲為主,如毛蟲、孑孓、蠅蛆等。烏鶇食量很大,就以蘇聯鳥類專家特來杜愛爾教授喂的一只旅鶇雛鳥來說,它十四天就吃了六十八只幼蟲,其重量達雛鳥體重的41%以上。烏鶇所食植物為樟果、榕果及其它雜草種子。
•繁殖方式:雄鳥向雌鳥求愛時,先是努力顯示自己,盡量顯示自己的特殊本領。它圍繞著雌鳥進行精彩的飛行表演,或打轉轉,取得雌鳥的垂青,然后就進行交配。
烏鶇喜歡在小溪、池塘、綠蔭的道路附近筑巢。巢以枝條、須根、枯草、松針等混泥而造成深杯狀,營置于喬木的枝梢上或枝丫間。巢深4~6厘米。
一年產卵兩窩,每窩4~5枚卵。卵呈淺綠色而綴以淡灰色斑紋。孵卵期為12~15天,飼養雛鳥13~14天,即出窩。它是我國長江流域、華南、西南各地常見的留鳥。
•分布范圍:中國分布新疆西部的喀什、阿克蘇、巴楚、烏什(在平原為冬候鳥、在天山為繁殖鳥),新疆羅布泊,青海柴達木盆地,西藏樟木、江孜、當雄、羊八井、塔木齊、東久、那約丁、比姆比山口、朗貢、特拉肯山口、江羅、曼曲河谷、曲宗、日喀則和亞東,貴州羅甸、遵義、興義、望謨、貴定、貴陽,河南新鄉及河南南部以南,湖南常德、來陽、會同、宜章、阮陵、武崗,上海,浙江寧波,安徽蕪湖,江西新軍,福建福州、南平,四川重慶、南充、蒼溪、達縣、鄰水、城口、江北、筠連、敘永、寶縣、都江堰、成都、樂山、巴縣、峨眉、嘉定、汶川,云南保山、江川、寧蒗、昆明、永善、巧家、建水、石屏、蒙自、富寧(留鳥);廣東三水、揭陽、連縣,海南及臺灣(冬侯鳥)。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