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凌波仙子”白鷺一直是文人喜愛的具象,王維有詩稱道“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溫庭筠有“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的意境。吳承恩歌詠“白鷺群翻隔浦風,斜陽遙映樹重重。”張志和吟唱“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郭沫若在散文詩《白鷺》中干脆直稱“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溫文典雅的白鷺,在生活中也與人們有著極強的親和力。
白鷺,還有一個詩意的名字叫雪客,屬烏綱鶴鸛形目鴛科,是世界上受保護的珍禽之一。據統計,全世界鷺有59種,我國有20種,其中蒼鷺、白鷺、池鷺、草鷺最為常見,黃嘴白鷺和巖鷺為國家二級保護種類。白鷺全身雪白,羽毛光澤,體態優美,風度瀟灑,壽命可活百年,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鳥。白鷺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地和潮濕的森林里,主要覓食小魚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淺水中的甲殼類動物。它們把窩筑在樹上、灌木叢或地面上,晨、昏之際結聚樹叢之上喧鬧,鳴聲回蕩半空,場景蔚為壯觀。
白鷺春季到北方繁殖,秋季到南方越冬,我國從南方水澤到北方高原沼澤,處處都可見到白鷺的倩影,著名的鳥類棲息地、遷徙地如青海鳥島、鹽城濕地、崇明島、海南島、遼河三角洲、三江平原、扎龍保護區等。
海南島上有多處白鷺保護區,素有“白鷺天堂”之稱。這里的許多鄉村,群眾愛鳥護鳥意識強,久而久之形成了人與鳥和諧共處的良好局面。海南島西北部儋州市洛基鎮的屋基村,山明水秀,綠樹成蔭,水田遍布,水生資源豐富,成為白鷺最佳的生息之地,每年臨近清明,白鷺成群結隊飛來,霜降以后分批離開,多達上萬只。群眾自覺保護白鷺,是白鷺留住并迅速繁衍的主要原因,每逢風雨天,屋基村的男女老幼紛紛出動保護鷺鳥,他們將風雨淋濕的小鳥帶回家,烤干羽毛,待雨過天晴再將其放回鳥窩里,于是逐漸出現了鳥類與人類和睦共處的動人情景。海南島澄邁縣有個加連村,1998年,農民自發建立起野生動物保護區, 1999年中央林業部野生動物司授予加連村為愛鳥護鳥模范村。這個村有一支業余護鳥隊,十多年來在保護區內巡邏護鳥,禁止濫捕濫獵,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區形成適宜鳥類家居的良好生態環境,每年春、夏兩季,數萬只白鷺在這里棲息繁衍,鳥兒成群結隊在林木上空翱翔,除了白鷺外,保護區里還有灰鶴、紅嘴鷺、鷓鴣、毛雞、貓頭鷹、鷯哥、花咪等10余種鳥類,已經引起了外界游客和科學工作者的關注。
白鷺跟鶴、鷗、大雁、野鴨、天鵝等候鳥一樣,依濕地繁殖,傍濕地越冬,濕地環境是它們安家落戶的關鍵條件,我國濕地只占國土面積的2.6%,卻有二分之一的珍稀鳥類以濕地為支撐,美國濕地占5%,但維系著43%的瀕危物種,而且80%的定居鳥和400種值得保護的遷徙鳥依賴濕地生活。鳥類遷徙環志研究表明,我國涉禽遷徙有三條線路,第一條線路是以三江平原、洪河、興凱洪、扎龍、達賚湖、向海、雙臺河口濕地和西伯利亞為主要繁殖基地,以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及沿海地區的鄱陽湖、洞庭湖、巢湖、洪湖、沙海、洪澤湖、黃河三角洲、鹽城海濱等濕地為越冬基地;第二條線路以東北三江平原、扎龍和西伯利亞等為繁殖基地,飛往日本南部越冬;第三條線路以青海鳥島、三江源區、若爾蓋濕地為繁殖基地,以貴州草海、云南和西藏南部為主要越冬區。候鳥暑來寒往的遷徙是一種本能選擇,繁殖地需要具備豐富的食物和必要的安全條件,越冬地不適宜營巢繁殖,所以每到春天,它們又返回故鄉。由此可見,濕地對白鷺之類的候鳥生息是真正的“庇護所”。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魚兒溪水中。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蔚藍的天空中群鷺低飛,百鳥翱翔,是上蒼賦予人類生活的一種恩惠,是壯美和諧的生命交響曲, 多給鳥兒留一點自然狀態的濕地,這種詩意的生活才能保持的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