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斷想
魏德勝
張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幾千年來,祁連山的雪水滋潤著這方水土,張掖以其深厚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旖旎神奇的人文景觀,為中華民族的團結融合、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遙想當年,商賈云集于此,僧侶不絕于途,使者相望于道,駝鈴響徹古城,正謂“靈瑞毓鐘張掖秀,宏仁標范永東流”。民國詩人羅家倫對張掖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美麗風光是這樣描繪的:“綠蔭叢外麥毿毿,竟見蘆花水一灣。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其實,在明代,詩人陳棐就對張掖有“金川傍張掖,弱水及仙堤。遠向甘州去,城頭樹牙旗。甘泉甘露味,有田常滋潤。予瞰甘泉源,城邊望靈祠。在城長蒲荑,出城匯魚池。風景江南似,人家塞北嬉戲……”的美好贊譽。明代詩人郭登亦有“黑河如帶向西來,河上邊城自漢開”的詩句對張掖美景進行渲染。清朝秦國英《甘泉新柳》“三月晴光好,甘泉柳色新。輕煙才弄日,醉眼半窺人。裊裊搖風細,絲絲帶雨勻。岸容花是伴,疏影月為鄰。莫怨笛聲晚,何愁關塞春。”描繪的是張掖三月晴空下甘泉邊垂柳搖曳的美景。從這些詩人的華章中不難看出,是水的靈氣,才凸顯出張掖的大地的美好,是水賦予了張掖綠洲勃勃生機,是水孕育了張掖的燦爛文明。水是張掖這片綠洲的生靈得以繁衍生息的最基本要素,是水孕育了“金張掖”不朽的佳話,是水奠定了張掖人民生生不息的基礎,是水賦予了“金張掖”的金字內涵。
據調查,張掖市從祁連山高山區到走廊平原都有濕地分布,而且還表現出一個地區內有多種濕地類型和一個濕地類型分布于多個地區的特點,構成了豐富多樣的濕地組合類型。但由于走廊平原和祁連山高山區的區域差異顯著,濕地分布具有沿山地區河流濕地、冰川和草甸濕地分布多,黑河流域中下游沼澤、湖泊濕地分布多的特點,全市濕地有2大類4個類型13個類別,總面積315.63萬畝。天然濕地面積299.56萬畝,分為河流濕地、湖泊濕地及沼澤濕地3個類型。人工濕地面積16.06 萬畝,包括水塘、灌溉渠系和稻田、蓄水區、鹽田共4個類別。近年來,由于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盲目地進行農用地開墾和城市開發占用天然濕地,改變了天然濕地用途,致使我市的天然濕地急劇減少,濕地不同程度遭受破壞,導致濕地不斷萎縮退化,環境功能與生物多樣性逐漸衰減。日益突出的環境污染、泥沙淤積、沙漠化等環境問題使濕地及其功能處于嚴重威脅之中。
我們相信,中國(張掖)黑河流域濕地保護工程的實施,一定會恢復張掖水波粼粼、金光燦燦的美好景象,必將會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只要我們守住并保護好我們的濕地,恢復甘州城“半城蘆葦半城塔,三面楊柳一面湖”的美景指日可待,我們的家園一定會更加美好!
(作者單位:張掖市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