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中國于1992年2月20日正式向《濕地公約》保存機構遞交了加入書,同時指定了黑龍江扎龍、吉林向海自然保護區等6處國際重要濕地。同年7月31日加入書正式生效,中國成為公約第67個締約方。
國務院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3月1日由林業部發布實施。
國務院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10月5日由農業部發布實施。
1993
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在日本釧路召開的《濕地公約》第五屆締約方大會,這是中國加入《濕地公約》后首次參加締約方大會。
1994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頒布實施。
“中國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項目被納入《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
林業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開展濕地資源調查的通知”,中國首次開展全國濕地資源專項調查,1995年啟動。
林業部牽頭組織成立《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外交部、國家計委等17個部門參加。
林業部會同有關部門在湖南岳陽召開“中國濕地保護研討會”,濕地國際等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1995
林業部制定《中國21世紀議程——林業行動計劃》,提出了濕地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目標和行動框架。
林業部成立“林業部濕地監測中心”,專門負責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監測業務指導工作。
中國科學院成立“濕地研究中心”,并掛靠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原長春地理所)。
中國首部濕地論文集《中國濕地研究》出版。
1996
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7年1月實施,為中國第一部有關野生植物保護管理法規。
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濕地公約》第六屆締約方大會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召開,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
中國加入“亞太地區遷徙水鳥保護委員會”。
“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在北京成立,為中國設立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濕地保護的國際性環保組織。
1997
香港回歸,香港米埔內后海灣濕地成為中國第7塊國際重要濕地。
中國林業部、日本環境廳和濕地國際在北戴河聯合舉辦“濕地與水禽保護(東北亞)國際研討會”,會議通過了《北戴河宣言》。
1998
長江流域發生歷史上最大的洪澇災害,濕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為其主要原因之一。之后國務院提出“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等治水與濕地恢復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方針。
“中國生態學會濕地生態專業委員會”成立,并掛靠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原長春地理所)。
《中國湖泊志》、《中國沼澤志》出版發行。
1999
共青團中央、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等聯合決定自1999年起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
《濕地公約》第七屆締約方大會在哥斯達黎加召開,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
2000
《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編制完成,國家林業局、外交部、國家計委、科技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等17個部委聯合頒布實施。
國家林業局加入濕地國際,成為其政府部門會員。
由全球環境基金通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援助的“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第一階段啟動。全球
環境基金為該項目提供1200萬美元。
2001
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四川考察期間,指示國家林業局編制全國濕地保護規劃。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國家計委批準《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總體規劃》。
2002
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就“濕地保護”做出重要講話,強調加強濕地保護。
中國指定第二批14塊國際重要濕地:上海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大連斑海豹自然保護區、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蒙古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鄂爾多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濕地和水鳥自然保護區、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鹽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濕地公約》秘書處、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國家林業局聯合在新疆烏魯木齊召開“喜馬拉雅高原濕地保護國際研討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實施。
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召開的《濕地公約》第八屆締約方大會。
國家林業局、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青年報社啟動了“濕地使者行動”。
2003
國務院批準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年)》。
《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甘肅省濕地保護條例》頒布實施。
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哈薩克斯坦等4國共同參與的“亞洲白鶴及其他國際重要遷徙水鳥通道與國際重要濕地的保護”項目——中國項目區正式啟動。
“北京濕地學校”成立揭牌儀式隆重舉行,為中國第一所濕地學校。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的中國第一個濕地專業學術期刊——《濕地科學》創刊發行。
2004
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
國家林業局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會議”。
國家林業局公布首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
濕地國際將世界首個“全球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杰出成就獎”授予中國國家林業局。
“濕地使者行動”涵蓋長江流域和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包括中國、緬甸、老撾、泰國、越南、柬埔寨等6國,開展濕地保護與生態建設宣傳活動。
中國第一部專門研究中國濕地保護與管理立法問題的學術論著——《中國濕地保護立法研究》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水利部決定從內蒙古察爾森水庫調水5000萬立方米,為吉林省向海濕地應急補水。
廣東省汕頭海岸濕地被列為中國第一個“聯合國環境署濕地國際示范區”。
珠海市政府制定《珠海市珊瑚資源保護管理辦法》,為中國第一部由地級城市制定的保護珊瑚資源的條例。
2005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總體規劃》,為中國在一個區域內實施的最大的生態保護和建設規劃項目。
2005年8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和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
國家林業局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環保部、水利部等10個部門共同編制的《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05-2010)》獲國務院批準。
中國首次當選《濕地公約》常委會成員國。
《濕地公約》第九屆締約方大會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召開,會上通過了《坎帕拉宣言》。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
中國指定第三批國際重要濕地:雙臺河口濕地、大山包濕地、碧塔海濕地、納帕海濕地、拉什海濕地、鄂陵湖濕地、扎陵湖濕地、麥地卡濕地、瑪旁雍錯濕地。
國家林業局與《濕地公約》秘書處在北京聯合舉行“《濕地公約》亞洲區域會議”。
《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頒布施行。
中國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正式建立。
《濕地生態系統觀測方法》一書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制訂濕地野外試驗站觀測規范和數據標準化的書籍。
2006
國家投入資金正式啟動實施《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05-2010)》。
《廣東省濕地保護條例》、《陜西省濕地保護條例》頒布實施。
2007
國務院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正式組建。
中國履行《濕地公約》國家委員會成立。
國家林業局在北京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揭牌儀式。
國家林業局組織召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國際研討會”,聯合發布《洞庭湖宣言》。
《遼寧省濕地保護條例》頒布實施。
“長江中下游濕地保護網絡”在上海崇明東灘成立,為中國第一個流域性濕地保護網絡。
“第一屆濕地網絡亞洲國際研討會”在香港濕地公園舉行。
中國科學院、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一起首次發布了《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
首屆“中國民間濕地保護論壇”在廈門開幕,論壇主題為“紅樹林守望”。
中國第一個生態濕地氣象站在黑龍江扎龍濕地建成。
2008
國務院批準發布《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中國海洋事業發展規劃)》。
《內蒙古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浙江省濕地保護規劃》、《寧夏回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頒布施行。
中國新增6處國際重要濕地:上海長江口中華鱘濕地自然保護區、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北洪湖濕地、廣東海豐濕地和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36處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第十二屆“世界濕地日”之際,國家林業局、世界自然基金會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在北京中國科技館舉辦了“健康的人類、健康的濕地”攝影展。
《濕地公約》第十屆締約方大會在韓國昌原召開,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并再次當選為常委會成員國。
濕地總面積和濕地保護面積兩項指標納入國家資源環境指標體系范疇。
中國第一個保護濕地的基金會——“湖北濕地保護基金會”在武漢成立。
“長江濕地保護網絡第一屆年會”在江蘇溱湖濕地公園召開。湖南東洞庭湖保護區、江西鄱陽湖保護區、湖北洪湖保護區等6個保護區被評為長江濕地保護網絡“示范單位”。
“濕地中國”網(www.shidi.org)建成運行。
《濕地公約》秘書處、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國家林業局聯合在新疆烏魯木齊召開“喜馬拉雅高原濕地保護國際研討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實施。
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召開的《濕地公約》第八屆締約方大會。
國家林業局、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青年報社啟動了“濕地使者行動”。
2009
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工作啟動。
首屆中國濕地文化節在浙江杭州舉行。
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啟動。
杭州西溪濕地公園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評價辦法》頒布。
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與上海市園林綠化局、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部共同舉辦“中國東部濕地鳥類遷徙網絡研討會”。
中國第一部濕地百科全書——《中國濕地百科全書》由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聯合出版。
2010
全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會議在福建長樂召開。
《四川省濕地保護條例》、《吉林省濕地保護條例》頒布施行。
《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和《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導則》頒布。
長江濕地保護網絡年會在武漢召開。至此,長江濕地保護網絡已經覆蓋長江流域12省市。
國家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中心成立。
2011
第二屆中國濕地文化節暨亞洲濕地論壇在江蘇無錫舉行,會議通過了《無錫宣言》。
中國新增4處國際重要濕地:黑龍江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龍江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龍江珍寶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此,中國共有41處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濕地保護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頒布。
《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公報》發布。
《國家濕地公園驗收辦法(試行)》頒布。
長江濕地保護網絡國際培訓中心在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
2012
《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十二五”實施規劃》獲國務院批準。
《浙江省濕地保護條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江西省濕地保護條例》頒布施行。
《濕地公約》第十一屆締約方大會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召開,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了會議。
中國加入《濕地公約》20周年慶祝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