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西溪濕地公園
作為首個國家濕地公園,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全力探索“西溪模式”,尋求科學保護與適度利用之間的平衡點,努力走出一條保護與利用的“雙贏”之路。在建設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過程中,主要抓住“規劃、保護、管理、研究”4 個環節建設好西溪濕地天堂。堅持規劃先行,構筑區域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劃體系;實施科學保護,調整并規劃區內人類活動的強度與容量;注重精心管理,實現濕地生態環境、生態資源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做好深入研究,努力為濕地保護利用提供決策依據和理論指導。
建設濕地天堂
2005年2月,經國家林業局批準,西溪濕地正式開展國家濕地公園的試點工作。在建設國內首個國家濕地公園過程中,我們注重通過試點工作,總結濕地公園建設管理經驗,為全國濕地公園保護建設提供借鑒模式。
規劃先行
1 專項深入
參照《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和《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的要求,重點做好《西溪濕地保護區總體規劃》《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等7個規劃,同時及時編制和深化西溪保護工程規劃設計,如《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保護規劃》《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科研教育基地實施方案》等共約20余項規劃設計方案。
2 多科綜合
濕地公園的規劃是一個地區性的多學科生態發展規劃系統,包括自然生態規劃、文化生態規劃、科研科普規劃、鄉村/社區發展規劃、生態經濟規劃、生態旅游規劃等系列,也是一個整體恢復、綜合“療復”的系統規劃。
3 區域整合
西溪濕地規劃必須與周邊規劃整合與配套。西溪濕地10余km2周邊,北為古鎮三墩和浙大紫金港校區,西為古鎮留下和閑林五常濕地,南有連綿山巒、東岳廟、浙大國家大學科技園,東為文教區。我們正在著手對這些區域的規劃整合、整體運作的研究。
西溪濕地公園
科學保護
1 減少人為影響
采取“退屋還綠、退人還靜”辦法,做好濕地內原住居民的外遷和建筑拆除工作,同時適量恢復秋雪庵、煙水漁莊等部分重點文化遺跡,采取“有限進入”控制游客數量,確定游客容量控制在6 000 人/d 左右。
2 改善濕地水質
從疏浚、截污、配水、生物治理4方面入手,改善西溪濕地水體環境和水體質量。通過疏浚,恢復貫通了魚塘間水文聯系,通連了外部水系,增強了濕地水體的流動性;通過截污納管、固廢收集、改變燃料結構等辦法,降低了人類活動對濕地水質和環境造成的影響;通過實施科學配水方案,保證了西溪濕地保護的生態用水和常年水質;通過生物治理,發揮濕地的滯洪和調蓄功能,配置蘆葦、茭白等典型濕地植物,恢復濕地的自凈功能。
3 保護動植物多樣性
(1)加強原生態保護。劃定生態保護、生態恢復、歷史遺存3個保護區,設立濕地科普展示館和3個生物修復池,將西溪濕地中生態環境較好、最精華、最具濕地特色的區塊實行相對封閉保護。
(2)加強地形整理。采用傳統的原生態駁坎方式,進行淤泥護坡、插柳固堤、捻泥清淤,對塘堤及大樹根基進行加固保護。
(3)整理坍塌塘堤。對383個魚鱗塘實行了保護,嘗試營造大水面、淺灘、沼澤和水草地,通過增加水、陸關系的變化形式,使更多的動植物能在西溪找到合適的生存、繁殖地。
(4)優化植被配置。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采用大量的鄉土樹種或草本進行植被恢復,目前濕地內已有維管束植物85科182屬221種、浮游植物7門,桑、竹、柳、樟、槐、蓮、桅子在濕地內種植歷史較長,尤以蘆葦、荻、柿、梅最具規模和特色。
(5)設置水禽棲息地。在農田、養殖場及樹林、院落、花園、綠地上設置人工鳥巢等設施,吸引鳥類的棲息,再現群鳥歡飛景觀。目前濕地內已有白鷺、雀鷹、白額雁、斑嘴鴨、針尾雨燕等濕地鳥類、平原鳥類、山地鳥類、農田鳥類和城郊鳥類12目26科89種,占杭州所有鳥類總數的近50%。
4 保護民俗風情
開展西溪風情調研和系列活動,收集民間家具和農具900余單件,較好地展示不同歷史時期的古建和民情風俗,合理安排漁事、養蠶等農事活動,保護好當地的農耕文化、鄉土田園文化,最大程度地展示民俗風情的生態形態,如河渠行舟、網魚、社戲和龍舟競渡等。
5 挖掘文化遺存
堅持“前期介入、中期監督、后期管理”方針,通過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形成了“秋雪八景”、“曲水八景”、西溪草堂、梅竹山莊、百家樓和沿山河景觀等研究成果較好的指導植物配置、古建筑恢復和景點建設工作。
西溪濕地——香菇菜
精心管理
1 組建機構
建立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和市區兩級指揮部,全面負責保護工程領導、指導和建設。組建由西溪濕地公園管委會,制定《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管委會工作方案》。組建濕地公園經營公司,負責開發西溪濕地公園旅游產品、投資經營西溪濕地公園旅游項目。建立由濕地生態、水文地理、生態設計、園林規劃等方面專家組成的西溪濕地專家組,負責西溪濕地生態資源保護利用的咨詢、論證和監督工作。
2 以民為先
妥善安置原住戶,切實解決征地拆遷農民的后顧之憂。優先安排就業,凡西溪濕地所涉及的服務、船公、物管等人員,優先安排當地村民。
3 依法管理
通過制定、完善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和水利、動植物規劃、周邊景觀控制等專項規劃,確保按規劃嚴格實施。堅持依法治園,在制訂《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制訂《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條例》及實施細則。
4 加強對濕地景觀的控制
在保護區外確定景觀控制區,設置外圍生態帶,通過制定控制性詳規,使之成為城市與濕地之間的過渡帶、緩沖區,成為城市新的生態空間。外圍生態帶內的新建建筑,不得有礙西溪濕地公園的觀瞻;盡量縮小工廠企業、居住建筑等開發用地,限期治理現有污染源;建立動植物生態系統,保護山體、水文、植物、動物,不準毀林墾荒、破壞植被,不準狩獵打鳥。
5 擴大公眾參與
打造科普基地,西溪濕地作為濕地知識普及和生態道德教育場所,定期向社會公眾開放;成立濕地觀鳥協會、動植物保護協會等群眾組織,引導公眾關心濕地、愛護濕地。建立濕地生態環境科學實驗基地,吸引更多的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對濕地生態過程、濕地價值和可持續利用等進行科學研究。
深入研究
1 保護生態環境研究
我們從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入手,重點研究解決西溪環境修復的3個重點:通過治水治污包括水生生態系統治理來改善河港水質;通過種樹增綠包括保護和修復地被植物來展現植物多樣性;通過豐富食物鏈、擴大棲息地、設置引鳥巢來保護動物多樣性;通過系列化、前置性、多層面的專項研究,構建西溪濕地生態環境監測的科學研究體系,為西溪濕地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理論指導和科學保證,真正實現濕地生態環境長期的優等優質。
2 社會效應研究
積極開展西溪濕地歷史文化遺存的研究與發掘,組織專門隊伍,系統地對西溪文化進行挖掘、研究與保護,充分展現西溪濕地的文化底蘊,延續杭州地域文脈;同時做好文化多樣性保護的規劃研究,對濕地水鄉鄉村民俗文化展示區、湖漾水鄉田園觀光休閑區、濕地生態歷史與文化展示區進行規劃和保護。在科普教育研究方面,積極開展科普展示系統的研究和制作,收集世界濕地研究成果和具有西溪地域特色的標本,建成科普教育基地和生態環境研究基地。
3 可持續利用研究
首先是做好經營管理模式研究,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著重探索濕地保護和管理投入的反哺機制,力求構成濕地投入與產出的良性循環。其次是開展生態旅游研究,以游客流量控制、環境容量設定為重點,推出具有強烈生態意識的西溪生態體驗、風景觀光、濕地休閑等生態旅游產品,保證西溪生態旅游牢牢立于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戰略高度。再次是做好西溪濕地的生產功能研究,可持續地向人類提供綠色食品、特種魚蝦、果點、藥材、能源和原料等珍貴產品。
注:本文照片由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濕地科學與管理》編輯部提供。
來源:《濕地科學與管理》,2006,2(1):55-59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