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西部濕地水韻
--甘肅張掖打造“中國·黑河濕地保護工程”紀實
為了一個復興的夢想,我們從萬頃濕地的水韻出發;為了科學發展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榮光。地處西北內陸的張掖市甘州區正在生態文明的視野下,展現特色發展道路的抉擇;在各地競相發展的歷史全景中,以只爭朝夕的精神開啟面向未來的發展歷程。
甘州城北水云鄉
一條河流,曾是《山海經》中水光瀲滟的“西海”,造就了溪流縱橫、湖泊密布的“塞上江南”風光。
一片沼澤濕地,曾孕育了世界上最長的文化走廊,崛起了一個輝煌的絲路重鎮——金張掖。
張掖自古文化昌盛,文物薈萃,古跡眾多,古城格局別致,風光秀麗,古人曾譽為:“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這水波漣瀲的旖旎風光,正是生態學上所稱的濕地。
這里有中國第二大內陸海—黑河貫穿全境,冰雪融水縱橫,地下徑流充沛,河流兩側形成無數季節性積水的河汊、河灣,每一方水域都托舉起生命的風姿,黑河兩岸碧草連天,野花遍野,田疇如畫,牛羊成群,賦予這片沃土不竭的生機與活力。
這里有地下徑流滲出形成的天然堰塞湖泊。遠古時候,整個黑河流域是一大片內陸湖泊,《山海經》、《禹貢》、《周禮》等文獻上曾將黑河至居延澤的大片湖泊列為著名湖泊,稱為“西海”。
這里有農耕文明的系統水利設施,渠系縱橫,水庫、魚塘遍布,這是典型的人工濕地,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結晶。新興的生態旅游,又賦予這些水庫、魚塘新的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
張掖市甘州區城市地勢低平,形如盆地,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比周邊地區低200—1000米,地下徑流匯聚這里,形成了葦溪連片、山光倒映的水韻之城,如同民諺所說:“甘州不干水池塘”。據史料載,明清時期,城內水湖約占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一,城區東、南、西、北均有湖泊環繞,由南而北,穿城而過,湖中皆蘆葦,春天碧波蕩漾,水鳥棲息;夏天綠葦茵茵,翠色濃郁;秋天荻花搖曳,魚躍雁鳴,“葦溆秋風”、“甘泉觀魚”都是古時甘州八景的優美風光。城南甘泉,是城區水溪的主要源頭,泉水從南城墻下流出,這股清澈的泉水,使甘州城區水韻十足,素有“河西第一泉”之稱。城北護城河橋頭牌樓曾有一聯云:“橋頭看月色如畫,田畔聽水流有聲。”這更加印證了舊時張掖濕地的原生態面目。
張掖是一片生態濕地,也是文化濕地,更是農耕濕地。明代詩人郭紳在詩中寫到:“甘州城北水云鄉,每至秋深一望黃。穗老連疇多秀色,實繁隔隴有余香。”城北常年溪流潺潺,構成了稻米種植的天然條件,早在唐代武則天時代,甘州刺史李漢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栽種水稻,城北烏江鄉很早就有了“魚米之鄉”的美稱,味道純正的烏江米曾一度成為貢米。張掖灌溉農業一直居全國先進水平,四千多年前的東灰山人最古老的農業,史學家稱為“黃河流域主要農作物的根”,從西漢武帝移民到清末,張掖始終是西北重要的糧食產地。在濕地之上世代耕耘的張掖兒女,積淀了豐富的農耕文化,為城市保留了一片片具有生態價值、景觀價值、經濟價值的福地。
再現“金張掖”水韻底色
千年以降,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疲憊不堪,多年來的建設與開發中,填湖造房,埋池造路,已經把一座古城修改得面目全非,注重了地面的日新月異,卻忽略了地下的千瘡百孔--這座城市的“經脈”已經被堅硬的鋼筋水泥切割得七零八落,地下徑流梗阻、堰塞或破損,城市排水不暢,城區水位上升;工業生產中污水、污物隨意排放,形成一條條臭水溝、垃圾塘,昔日“甘州城北水云鄉”的風光已淹沒于歷史風塵中。
建設天藍、地綠、水清、氣爽的人居環境和優良的投資環境,是廣大人民的期盼,更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2008年7月10日,張掖市二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召開,確定了“堅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條路子,實施三大戰略,推動科學發展”的總體思路,特別強調“舉特色旗、打濕地牌、作水文章,立生態市”的發展路徑。將“順應自然,建設生態張掖,塑造張掖新形象”作為“三條路子”中的首要之路提了出來,并用全新的視角、全新的視野來審視張掖市情:“甘肅干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這樣一種自然屬性怕是難以改變。而張掖有大自然的恩賜,有黑河、有黑河水,這是張掖亙古不變的亮點和優勢。”“保護黑河濕地,應該會成為我們推進張掖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支點……我們講順應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通過治污、疏浚把這塊濕地梳理好,恢復其原生態,建成黑河濕地保護區,形成離城市最近的濕地公園。以濕地保護引領城市建設,這將成為張掖最大的看點。”
打開了樊籬,思想像春天的草芽迎風生長。一片沼澤地、蘆葦池如何變成黃金地段?陳克恭書記的講話提升了人們的認識,大家重新審視這一古城底色,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了建設生態張掖的目標:這是一個融合多種自然因素、經濟發展和歷史文化信息,彰顯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的系統工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
這是張掖的歷史底蘊,是基于現實發展的思考。
張掖是一個座落在濕地之上的城市,是甘肅乃至全國都是離城市最近的濕地,有天然稟賦的數萬畝濕地作為生態屏障,茵茵綠草、浩浩葦田和縱貫全境的黑河,保障著張掖生存發展的生態安全。但近幾十年來,由于人們認識上的差距、經濟活動加劇和盲目改造自然的行為,忽視了天然生態的保護,造成天然濕地不斷退化、生態環境逐漸失衡,經濟與社會發展矛盾不斷加劇,破壞了濕地水韻之城的地域風貌,制約了獨具個性的城市形象塑造。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即要盡快采取保護措施,更需要從整體上進行根本性的治理,建立支撐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生態環境條件。
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生態張掖,打造中國黑河濕地”正是為了再現“甘州城北水云鄉”的歷史地貌。
由此,這片長期以來遭受冷落、遍布自然和歷史遺存的濕地,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并開始牽動著張掖的重大政治經濟文化脈絡。
黑河濕地保護工程,看似只是生態建設項目,實際是從張掖的歷史和現實出發,把城市建設同濕地保護結合,顯出張掖這座古城市不同于別人的特色。塑造城市形象。通過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引黑河水入城,最大限度地將張掖城市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精華突現出來,將深層次的、原生態的‘水’文化底蘊挖掘出來,做活濕地文章,擴充城市承載力,成為創造投資項目,聚集生產要素,配置資源的有效平臺,成為推進城鎮化,有力帶動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的支撐點。這一富有智慧的思路,描繪著張掖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折射著張掖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價值取向。
這一宏大的工程計劃總投資30多億,將把張掖城區面積翻一番,由現在的26平方公里擴大到53平方公里,進一步完善城市形態,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觀念在實踐中更新,認識在實踐中升華。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順應自然,建設生態張掖,塑造張掖新形象”的發展思路,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促使人們更加深入地認識天然濕地對張掖及甘州未來發展的意義。
今年8至10月,市委常委、區委書記楊繼軍先后兩次帶隊,匯同市區建設、規劃、林業、宣傳等部門前往寧夏、浙江、山東、大慶等地考察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前往黑河下游的金塔、額濟納旗考察黑河下游生態建設;市區政府、政協也組織黨政干部和專家考察團,外出學習取經,積極為濕地工程建設獻計獻策。在廣泛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交流中,進一步明確了黑河濕地保護工程的定位,也更加清晰了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的目標和意義。
如果說,原先的濕地生態公園的建設,僅僅只是完善城市形態、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工業園區招商引資的吸引力,那么,新一輪的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已經把中國·黑河濕地保護工程提升到了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度。
黑河濕地保護工程啟動后,各部門、相關縣區立說立行還濕地,全力以赴抓落實、抓進度。編制完成了《張掖城市北郊濕地資源調查報告》和《張掖城市北郊濕地資源調查分析評價報告》,繪制了《張掖市北郊濕地資源分布圖》、《張掖市北郊濕地土地利用現狀圖》等,為工程的規劃及實施提供了基礎資料。與此同時,在市上領導的帶領下,組織力量多次赴省進京,向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國家林業局和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專題匯報濕地工作。經過不懈努力,目前爭取到國家擴大內需生態建設資金1160萬元、省上濕地保護工程前期工作經費300萬元。同時,投資2982萬元的《張掖黑河流域濕地恢復工程項目》正在積極銜接和爭取之中。
2008年8月初,張掖市成立了濕地現狀調查指揮部,從相關部門抽調專人組成調查組,展開詳查工作,經過近一個多月的艱辛工作,各調查組以詳實的勘察資料,補充完善了北郊濕地的“資源檔案”,為下一步規劃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9月,項目核心區甘州區組織全區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對城北濕地保護區進行大范圍的清理,全面掀起了全區對濕地保護區恢復性建設的浪潮。同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治理污染源企業,派出環境監察專員對15家重點企業實行24小時明察暗訪和蹲守監控。
10月至11月,甘州區組織專項治理小組,開展退耕還濕地工作按照“集中連片,集約經營”的要求,將濕地項目核心區域的2600畝開荒地整體退耕,圍欄保護,恢復為濕地,使張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核心區濕地集中連片達到10000畝以上。
在做好基礎性保護工作的同時,一個更加宏偉的設想正在悄然醞釀。
為了彰顯張掖“戈壁水鄉”、 “濕地之城”、“塞上江南”的特色,由市、區建設、規劃部門負責,組織邀請國內外專業機構,參與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國家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招標,競標單位在充分考察張掖歷史文化、自然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見的思路。在完善城市規劃的基礎上,將甘州城北作為生態新區,按照“一區一帶兩園”的思路總體規劃為:建設濱河新區、開發城市北郊“金邊帶”、打造國家級濕地公園和城市濕地公園。利用張掖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打通水脈、文脈、商脈,引黑河水入城,最大限度地將城市最鮮明的濕地特色展現出來,在更高層次上塑造嶄新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擴充城市承載力,使之成為吸引項目投資、聚集生產要素、配置資源的有效平臺,成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有力帶動循環經濟的支撐點。
“生態張掖”從這里起步
11月中旬,張掖市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專題討論通過了中國黑河流域濕地恢復保護工程總體規劃及城市規劃調整用地修編方案,進一步明確了“一號工程”的目標任務。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陳克恭提出“立決斷,快啟動,打基礎,留余地,高標準,靠市場,高儲備,逐條推,不能貽誤戰機”的動員令,這標志著中國·黑河流域濕地保護工程進入了實施階段。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張掖市及甘州區立刻行動,狠抓落實,成立了濱河新區暨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抽調精兵強將,細化工作任務,建立工作臺帳,開始了緊張有序的工作運行。
12月初,工程建設指揮部和建設處領導干部,深入項目涉及的區域進行廣泛宣傳動員,深入細致地與項目區企業、農戶協商開展征地拆遷,為即將開工的濱河新區掃清障礙。
12月31日,這2008年的最后一天陽光燦爛,甘州城區西北角鑼鼓喧天,禮炮陣陣,中國黑河流域(張掖)濕地保護工程濱河新區項目隆重開工,黑河濕地保護工程由此拉開序幕。這一生態新區占地7.8平方公里,定位為高檔居住、商務會展、教育科研和旅游休閑四大功能,本著基礎先行、綠化并進、市場運作、經營城市的原則開工建設,以此來帶動整個濕地保護工程有計劃、快節奏、高速度發展。
黑河濕地保護工程以最快的節奏,開始了濱河新區施工建設。防洪堤壩工程開工了;濱河大道規劃迅速編制;綠化方案和灌溉工程立馬設計;新區水景與棧道、自行車道建設部署到位……
“動地風來覺地浮,拍天浪起帶天流。”張掖黑河濕地保護工程正以超常規的速度向前推進,更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國家各部委的高度重視。
省委副書記、省長徐守盛、省委副書記劉偉平、省委常委統戰部長劉立軍、省委常委、副省長劉永富、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羅笑虎、省政協副主席張世珍等省上領導親臨關懷,充分肯定了張掖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黑河濕地保護工程”,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張掖的實際,方向正確,措施有力,要堅持高起點、富規劃、窮建設的原則,積極做好項目的爭取立項工作,加快工程進度。
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秘書長呂憲國、清華大學副校長康克軍及科研院副院長稽世山、國家環保局總工程師萬本太、城市規劃專家秦文軍、日本東京大學味野俊教授等專家學者來張掖黑河濕地進行考察指導,一致認為,在一個城市的周圍有這樣一塊濕地資源,本身就是一個特色,以濕地保護引領城市建設的思路和理念很符合實際。
在應對全球性金融風暴中,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的政策導向已經明晰,中國黑河(張掖)濕地自然保護區和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城市濕地公園的申報正緊鑼密鼓進行,蘭新鐵路二線、蘭西鐵路、張掖至內蒙公路、張掖機場等重點項目建設,又為人流、物流、信息流匯聚創造了良好條件,凸現出金張掖東出西進、南來北往,溝通青海、內蒙等省際交通的地理優勢。張掖必將成為聚集地氣、人氣、商氣的西部城市。
在國家發改委、建設部、水利部、林業局等部門和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一幅“甘州城北水云鄉”的圖畫正從遙遠的歲月深處一點點浮現,一個富有濕地水韻和西北風情的生態文明城市正在變成現實。
水潤甘州,金耀張掖。金張掖已經站在了歷史的制高點上重新布局,“中國黑河(張掖)濕地保護工程”和“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宏偉構想精彩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