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個花香鳥語的世界,一個三面環海的綠洲,它就是廣州市南沙區新墾鎮(新墾鎮自2002年并入南沙區萬頃沙鎮,但我習慣上把它叫成新墾鎮)。30多年前,這里原本是一片汪洋,由圍墾公司人工填海而來的新天地。過去30多年是廣州市僅有的兩個漁業鎮之一,也是廣東省的重點漁港之一。新墾作為珠三角的核心地帶,北接廣州,地處穗、港、澳“金三角”的中心,北距廣州市區 52公里,東南至深圳75公里,西南至珠海69公里,沿水路東南距香港23海里,西南距澳門40海里,水陸交通極為便利,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一川蕉林綠,十里荷花香,千池魚跳躍,新墾碧波流”。這是新墾鎮的真實寫照。新墾鎮是海上托出的一塊綠洲,是廣州“南拓”的一個重要港口、南沙區臨港工業、物流產業組團基地。2000年,全鎮人口5433人,行政區域陸地面積66平方公里,鎮屬農業用地1.06萬畝。全鎮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涌縱橫,水源充沛,物產豐富,有馳名中外的新墾蓮藕、香蕉,還有聞名遐邇、暢銷國內外市場的三黎魚(鰣魚)、麻蝦、青蟹、龍利、風鱔、黃皮頭、馬鱭魚等河口性名優水產品。
“水流柴、百家姓”這是解放以前新墾人的生活寫照。滔滔海水,漂流著一些枯枝朽木,或在漩渦里打轉,哐在浪頭上顛簸,它們身不由已,從一個地方漂到另一個地方,這就是俗話講的水流柴。解放前,萬頃沙一帶最先由一部分海上漁民掛網投耕,而更多的是東莞、順德和中山一帶最貧苦農民,為求生路,離鄉背井流浪到新墾鎮做第一代“開荒牛”。他們有的因受日寇施行的“三光”政策之害而逃難到此,有的是被地主財團招集起來進行圍墾的流動船民。他們如牛如馬,或搖櫓撐篙,風里來浪里去,運泥搬石筑堤拍圍;或舉鋤拓荒,耕耘播種。一年四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在生活的苦海里掙扎。
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勇敢的新墾人以耕沙斗海的不屈精神和勤勞的雙手,不但使圍墾的土地迅速發展壯大,而且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新墾鎮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文化教育、金融保險、醫療衛生、旅游服務業都迅速發展,投資環境日臻完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今天的新墾人,“面朝大海,心暖花開”,與解放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萬頃沙以沙田水鄉文化為切入點,著力挖掘深厚的沙田水鄉文化內涵,打造沙田品牌產業,以此提升地區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加快中心鎮的建設。水鄉咸水歌、水鄉賽龍艇、賽龍舟、飲食等將成為一種特色的文化,在今天得到弘揚。
展望未來,特別是大南沙開發的港口、物流、鋼鐵、造船、石化等大型產業在萬頃沙建成投產后,新墾也隨之在飛速發展,快步向“兩個適宜”的現代化濱海城鎮目標邁進時,新墾人耕沙斗海、勤勞勇敢的人文精神,新墾悠遠流傳的沙田水鄉文化必將成為永恒的亮點,閃爍在廣州最南端的這方熱土。
這里有旅游景點百萬葵園,原野莊園,出海碼頭,龍穴島等等,到這里,你能感受到清涼舒適的海風,美味可口的各類海鮮,新鮮爽甜的各種蔬菜水果,荷香飄萬里,風清日朗,這些元素在繁華的都市難以體驗的到。
我最后來說一下最近爭議非常熱的問題——南沙石化項目。石化項目就是建在新墾鎮南部1公里,這里離南沙城區有30多公里,從我家騎單車過去也不過30分鐘而已。新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道路建成,越來越多的工廠投建,環境也每況愈下,我讀初中以前,無論在哪里都能跳下河里游泳,因為河水清澈見底。但如今只能到海邊游泳了,而且海邊也比較多塑料袋。生態環境受到威脅,這里有非常珍貴的濕地林園 。圖中的是海邊的紅樹林,這帶紅樹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它美化著我們的環境。石化項目的投建已經成為鐵定的事實了,那里的居民幾乎都搬遷完畢,準備建造防護林。我知道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但同時也想政府和企業保護我們僅有的一片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