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以來,我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當前幾天南方地區正在經歷強度最大,范圍最強的降雨天氣過程,中國氣象局啟動了暴雨Ⅳ級應急響應,應對強降水天氣過程。面對復雜嚴峻的天氣形勢,公眾如何從容應對?5月15日,在中國氣象局舉辦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中,多名氣象專家圍繞天氣的“‘任性’與減災的韌性”這一主題,與媒體和公眾一起聚焦與汛期天氣有關的話題。
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預報科科長、高級工程師方翀表示,今年強對流天氣范圍和強度,比去年和前年總體來說要偏強。方翀介紹說, 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因成立時間較短,加上我國相對美國等發達國家來說,強對流天氣偏少,因此總體預報水平與發達國家有差距。但通過努力,現在對于短時間的降水,冰雹、大風的預報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改善。去年到今年中尺度數值的預報模式取得較大的進展,預計未來幾年在強對流天氣預報方面還會有持續的進步。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首席專家、正研級高工周兵介紹,根據國家氣候中心實時監測表明,2014年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已持續12個月。當前的厄爾尼諾事件將持續到夏秋季,將對我國氣候產生影響,可能導致我國2015年夏季“南澇北旱”,長江中下游地區可能出現洪澇災害;華北將出現較嚴重干旱。他指出,今年有厄爾尼諾的存在,因此要高度重視極端天氣的發生。
2012年7月21號,北京特大的暴雨洪澇災害,79人死亡。降雨中心的房山死亡近60人。中國氣象局前總體規劃室主任、北京減災協會特聘專家阮水根表示,“防災減災這個事情,與我們每個人都密切相關。氣象災害實際占了所有自然災害70%,造成的損失相當大。我們應該構筑一個以防為主,防、抗、減、救聯動的防災減災體系,才能發揮體系最大效用。 ”
關于如何完善防災減災體系,阮水根呼吁,“第一,首先在體制上應該逐步扁平化,減少中間層次,提高效率;第二,由于災害本身無國界、疆界、界限,那么當有些災害發生不同地域之間,或涉及不同部門,或誘發出一些次生災害時,就需要聯動,不僅在行政上,在信息、資源、技術各個方面都要聯動。”
阮水根介紹說,災害造成傷亡的原因大多因公眾不了解氣象災害的自然規律,防災減災意識缺位,沒能掌握自救或互救的技能,臨災時驚慌失措。他建議公眾多參與防災減災的講座、培訓班等,在災難面前要克服僥幸和斂財心理,以從容應對災害發生。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