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 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3月在云南考察時指出,云南生態地位重要,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筑牢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2015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云南都突出強調了云南生態地位的重要性。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指出,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高瞻遠矚、思想深邃、內涵豐富、催人奮進,深刻闡述了新征程上云南發展的根本性、戰略性、全局性問題,與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的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一脈相承、一以貫之,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總遵循總指引。我省將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更實措施,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奮力譜寫美麗中國建設云南新篇章。
大理州扎實推進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圖為洱海西洱河段 鄒鵬 攝
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典范
探索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生態保護修復模式,爭當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建設的先行區,為全國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云南經驗。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深入實施滇西南巖溶區森林保育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三江并流區生態綜合治理、橫斷山南緣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大工程。
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典范。筑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有效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深化以南亞東南亞國家為重點的國際合作交流,打造國際化生物多樣性合作交流平臺。
爭做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的排頭兵。強化生物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構建云南現代化生物生態產業集群。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生物遺傳資源惠益分享制度,實現生物生態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的轉變。
爭當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建設的先行區。加速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進一步健全完善部門間、區域間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治理機制。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響應、全民參與的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全面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與評估體系,推動生物多樣性數據共享。建立多元化市場化投融資新模式,實現生物多樣性智慧化治理。
堅守生態環境安全底線,筑牢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
優化生態安全格局,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決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筑牢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
構筑“三屏兩帶六廊多點”生態安全格局。加強青藏高原東南緣、哀牢山一無量山、南部邊境生態屏障,以金沙江為主的干熱河谷帶、滇東滇東南石漠化帶,怒江等6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土保持廊道,重點高原湖泊等多節點重要生態空間保護。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積極申報創建亞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貢山、哀牢山等國家公園。
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加快森林云南建設,持續開展城鄉綠化美化行動。開展草原、濕地保護修復,加強干熱河谷生態修復,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全面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健全以高黎貢山為重點的生物生態安全風險防范和常態化長效化保護機制。強化外來物種入侵防控、有害生物防治,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流失風險評估和出口管理。探索建立跨境河流、大氣和生物多樣性聯防聯控及固體廢物協同處置機制。
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完善氣候變化觀測監測體系,強化預測預警和風險評估。推動實施水資源、農業、生物多樣性、防災減災和生態脆弱地區等領域區域的適應氣候變化行動,開展曲靖市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
積極培育發展綠色生產力,建設長江上游綠色低碳發展新高地
推進綠色能源與先進制造深度融合,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打響旅居云南新品牌,深化“碳匯云南”行動。
推進綠色能源與先進制造深度融合。推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打造國家清潔能源基地和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推動“綠電 先進制造業”高端融合發展。
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加快鋼鐵、磷化工等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提升鉛、鋅、錫、鈦等精深加工能力,做優稀貴金屬、光電子等材料產業,打造低空經濟、通用航空、氫能及儲能等新增長引擎。
打響旅居云南新品牌。一體化推進鄉村旅居、城鎮旅居、醫養旅居等“八大業態”,構建可游、可居、可養、可享的生態圈,建設一批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的旅居目的地。
深化“碳匯云南”行動。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做好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活動。創新“林業碳匯 ”金融產品,推進大理、麗江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高質量建設一批低碳園區、零碳園區。
聚焦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確保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優良
聚焦高原湖泊保護治理、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等突出問題,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三水統籌”實現河湖水清岸凈。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構建重點流域“受納水體-排污口-排污單位”全過程監管體系。持續深化“三治一改善”(治污水、治農業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湖泊水生態),推動高原湖泊水質穩定向好。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銜接機制,提升滇池、洱海污染防控精準化水平,統籌推進杞麓湖、異龍湖脫劣攻堅。
協同治理確保空氣質量持續優良。以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為主線,持續推進重點行業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堅決打好施工場地揚塵和柴油貨車污染防治攻堅戰。建立滇中五州(市)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
系統防控守護云嶺沃土潔凈安全。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推進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和整治全覆蓋。持續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整縣推進,打造一批生活污水生態化資源化利用樣板。
綜合治理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推進磷石膏源頭減量、有序消納存量。推動砷渣、赤泥、錳渣等大宗低值危險廢物全鏈條資源化利用,加強尾礦、冶煉渣高效提取有價組分和清潔利用。開展新污染物環境調查監測和風險評估,推進滇池流域典型新污染物控制技術示范。
打造美麗示范樣板。以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為重要抓手,高質量打造一批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推動低碳、宜居、清潔、寧靜、和諧生態社區建設。鼓勵各地建設一批美麗園區、美麗工廠。深入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
云南省生態環境廳 供稿
產才融合 “一路生花”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3月在云南考察時指出,云南花卉產業前景廣闊,要著眼全產業鏈,從種業端、種植端、市場端不斷深耕細作,讓這一“美麗產業”成為造福群眾的“幸福產業”。
云南花卉產業蓬勃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大力支持。近年來,云南針對花卉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采取選聘科技副總、組建專家人才產業服務團、選派金融特派員等舉措,推動相關領域高層次人才賦能花卉全產業鏈發展,通過產才融合收獲“一路生花”的發展成果,讓“云花”這張亮麗名片愈發香氣四溢、魅力無窮。
花卉專家向農戶傳授繡球花栽培技術 郝亞鑫 攝
柔性引才用才
破解人才資源不足問題
“受各種條件限制,我省全職引進花卉產業高層次人才特別是產業創新人才較為困難,傳統引才方式難以滿足現代花卉產業發展需求。”云南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柔性引才用才為破解這一困局提供了可行路徑。
云南云秀花卉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已成立16年。該公司負責人段金輝說:“研發人員不足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難題,省里選派高層次人才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后,這一情況得到有效緩解。”2023年,云南啟動科技副總選聘工作,從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選聘科研人員到省內企業兼任科技副總,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王其剛被選聘為科技副總,到云南云秀花卉有限公司開展技術服務。兩年多來,王其剛指導企業建立研發中心,聯合申報科技計劃項目6項,解決了花卉育種、施肥等關鍵核心技術,帶動企業新增產值2300萬元。
“獨蒜蘭屬蘭科,它的種子細如粉塵,且胚胎發育不完全,在自然條件下萌發率極低。”2017年,昭通蕓生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楊玉凡開始對獨蒜蘭進行人工組培,但在規范化種植方面成效并不明顯,直到2024年,他有了一位好幫手——公司的科技副總張偉。“按照企業在科技研發方面的需求,我向有關部門遞交了引進科技副總的申請,邀請到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偉。”楊玉凡說,在張偉的指導和幫助下,公司打造了畝產值超過20萬元的種植基地600余畝,成為西南地區名列前茅的規模化種植示范基地。
在云南,像這樣的企業與人才雙向奔赴、實現產學研用共贏的案例還有很多。近年來,云南出臺支持柔性引進人才實施細則,給予人才最高1000萬元項目支持經費及高層次人才禮遇,激勵柔性引進人才發揮作用。目前,云南已選聘242名科技副總精準服務云南重點產業發展,積極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的深度融合。
跨領域調配人才
破解科研合力不夠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9月27日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建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才特殊調配機制,制訂實施專項行動計劃,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調集領軍人才,組建攻堅團隊。2024年,云南啟動專家人才產業服務團組建工作,遴選10個在建重大產業項目和10家重點產業龍頭企業作為服務對象,精準匹配193名省內外院士專家組建20個專家人才產業服務團,深入產業一線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解決技術和管理難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專家人才產業服務團,就是云南20個服務團中專門服務花卉產業發展的團隊。“針對花卉拍賣交易中心提出的建設產業互聯網平臺和花卉拍賣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產業服務團的11名成員給出了構建‘數字云花’平臺的具體方案。”云南省專家人才產業服務團成員、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王繼華表示,服務團成員既包含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也有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大家來自不同的行業,研究領域各有側重,也讓“數字云花”平臺建設更貼近花卉拍賣交易中心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實際。
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是亞洲規模最大的花卉拍賣市場。對于“數字云花”平臺,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曹榮根高度認可:“平臺的建立,使花卉交易的數據得以更好地整合和分析,為云南花卉產業市場開拓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也為廣大花農提供了市場信息和生產指導。”
種子是花卉產業的“芯片”。專家人才產業服務團除了構建“數字云花”平臺外,還和企業一起選育推廣6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
這僅是近年來云南深化產才融合,將人才鏈嵌入產業鏈,賦能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云南已建成云南省花卉育種重點實驗室、國際花卉技術創新中心、云南種子種業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平臺10個,自育品種市場占有率從2020年的不到5%提高到目前的15%,新品種、新技術在南亞東南亞國家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
選派金融特派員
破解資金保障不足問題
資金鏈是“四鏈”融合的關鍵一環,不少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和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貸款難、成本高”問題,制約了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被選派為云南首批金融特派員后,我與麗江現代花卉產業園有關負責人以及產業園所在的貴峰社區花農進行多次深入的交流,為他們提供了更為精準的金融服務。”金融特派員和曉燕表示,為支持麗江現代花卉產業園建設,她已牽線搭橋為當地的花卉企業授信1.05億元。
2024年10月,云南啟動金融特派員試點工作,以在滇重點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主體,保險機構、擔保機構、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等為補充,首批選派了552名金融特派員到園區、口岸、民營企業、農村和“融信服”平臺提供專業化金融服務。
金融特派員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優化金融服務模式和產品,重點推動“云花貸”“云果貸”“云咖貸”等金融產品和服務普及創新。在玉溪市江川區六十畝村,花農張兵經營的兵兵花卉種植基地,每年需投入大量資金購買百合種球,常面臨資金周轉壓力。通過富滇銀行玉溪江川支行推出的“云花貸”產品,張兵以無抵押、低利率方式,3天內快速獲得50萬元信貸支持。“這筆貸款幫助我們第一時間用于采購優質種球,真的太及時了。”張兵說,有了金融特派員和“云花貸”的支持,有助于他們引進更高品質的種球,提升百合花的市場競爭力。
“選派金融特派員,將深化‘政銀企’對接協作,進一步提升以花卉為代表的云南重點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開展金融特派員工作,旨在探索形成引導金融人才聚焦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發揮作用的機制,有效促進金融服務更加普及、企業融資更加便利、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更加有力、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更加堅實。
本刊記者 王學勇/文
先行先試 打造零碳園區全國樣板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3月在云南考察時指出,云南生態地位重要,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筑牢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我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緊扣“努力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戰略定位,先行先試,致力于打造零碳園區全國樣板,并取得顯著成效。
安寧產業園區零碳園區建設成效日益凸顯 安寧產業園區管委會供圖
獨具優勢
“園區是推動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資源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重點區域。”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以來,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提升園區綠色發展水平,我省在全國先行先試探索建設零碳園區。
何為零碳園區?就是通過產業低碳化轉型、設施集聚化共享、資源循環化利用,綜合利用節能、減排、固碳、碳匯、碳交易等多種手段,在園區內部基本實現碳排放總量與吸收自我平衡的現代工業園區。
“建設零碳園區是云南貫徹落實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決策部署,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省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我省打造零碳園區意義重大。隨著國際供應鏈重點企業提出全價值鏈碳中和承諾,以及國內約束性考核指標由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我省可通過零碳園區建設發揮綠色能源和產業集聚優勢,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記者從省能源局了解到,我省綠色能源優勢突出,清潔能源資源約占全國20%,其中新能源遠景可開發容量超1.5億千瓦。2023年,我省新增集中式光伏裝機容量居全國第一;2024年,云南綠電發電量占全省總發電量的近90%。
此外,記者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獲悉,在園區空間載體方面,我省具備較好基礎。目前,我省擁有122個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省比重超75%。隨著《云南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區三年行動計劃》的各項措施和目標不斷落地,2024年全省已建成綠美園區17家。玉溪高新區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碳排放強度下降率優于全國平均水平;陽宗海綠色鋁產業園微電網項目成為我省唯一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2023年度工業綠色微電網典型應用場景與案例名單”的案例。
創新舉措
“目前國內尚無零碳園區建設成熟經驗,我省需積極探索。”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坦言。
據介紹,零碳園區建設作為系統工程,其實質是通過實現園區能源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的融合高效運行,促進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同時為園區經濟發展提供將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招商、經濟優勢的發力點。
我省零碳園區建設工作開展以來,既缺乏建設標準和成熟商業模式,又面臨園區綠色能源多能互補推進的短板。其中,“源網荷儲一體化”供需協同互補機制仍不完善。
針對這些困難和問題,在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推動下,我省于2023年年底出臺了《云南省推動零碳園區建設工作方案》及配套的系列評價指標體系;明確通過出臺和實施多種碳減排技術應用和措施,加快實現園區二氧化碳排放與吸收趨于平衡,探索建設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的零碳園區模式。
我省采取五大路徑系統推進零碳園區建設。通過科學配置實現園區綠色能源多能互補,重點為落戶園區的延鏈補鏈強鏈類增量新興產業提供100%綠電供應;通過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推動園區工業余熱、余壓梯級利用和廢水、廢氣、廢渣、廢液循環利用,為園區傳統產業節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效、碳效;通過推動園區能源碳排放數字化平臺建設,實現園區能源資源優化高效配置和精細化管理;對標國際標準,以產品碳足跡認證凸顯“云南制造”的碳價值優勢,加快建立綠色鋁、硅、新能源電池等重點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核算標準、標簽和認證體系,助力我省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鏈的重要產地;加快布局園區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綠美園區等設施,體現園區多式聯運低碳物流優勢、建筑低碳一體化優勢、綠化美化的固碳增匯優勢。
我省通過落地落實系列創新舉措,在有效推進零碳園區創建的同時,更為全省開展相關工作積累了有益經驗。
成效顯現
目前,我省零碳園區相關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在此基礎上,我省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相關部署要求和有關既定目標,圍繞綠色產業集聚發展、碳足跡核算認證等重點核心工作,正持續聚焦兩類園區開展零碳園區建設,一是涉及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和下游供應商有碳足跡認證需求的園區,二是具備云南特色產品優勢,且有條件實現集中能源供給的園區。
2024年,我省已啟動建設安寧產業園區(新能源電池片區)、昆明高新區、曲靖經開區、楚雄高新區(云甸片區)等兩批10個省級零碳園區,通過進一步落實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開展第三批省級零碳園區申報工作。
以安寧產業園區為例,通過協同推進產業綠色高端化、多能互補高效化、綠色低碳智慧化、園區全域綠美化“四化”措施,園區不僅實現以零碳園區創建賦能產業發展,也幫助入駐的新能源電池上游高新技術企業獲得云南制造“零碳標簽”認證,有效增強了云南動力電池產業鏈的韌性和競爭力,推動園區躍升成為國內一流的零碳新能源電池材料生產基地。
本刊記者 劉宇/文
用好紅色資源 建設美麗鄉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絕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絕不能忘記老區人民,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自2021年我省啟動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工作以來,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22個試點村建設項目已全面竣工,在筑牢基層堡壘、做實紅色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威信縣水田鎮水田社區
筑牢戰斗堡壘,強化基層治理
1935年2月5日,中央紅軍進駐昭通市威信縣水田寨(今水田社區),在花房子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自此,革命的火種和對黨的感恩之情就播撒在水田人民心里。
“在紅色美麗村莊建設中,我們不斷夯實基層基礎,著力解決基層治理難題。”據威信縣水田鎮水田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鄭紹均介紹,水田社區以十戶為基本單位,組建基層治理“微網格”325個,并充分發揮“微網格”作用,開展“有事找我們”矛盾糾紛化解主題活動。“無論是鄰里矛盾,還是家庭矛盾,網格員上報情況后,我們會組織村組干部、司法工作人員和律師進村入戶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工作。”鄭紹均說。
我省持續推進黨支部“擴先提中治軟”行動,22個試點村黨組織全部完成黨支部規范化建設工作。4年來,各試點村從本土大學生、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退役軍人等人員中,回引儲備優秀人才130多名,培養發展黨員88名。
在建強基層黨組織的同時,各試點村積極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玉溪市新平縣戛灑鎮耀南村把60名黨員編入村級志愿服務隊、應急小分隊、法律服務隊等,引導黨員成為群眾幫辦代辦、法律援助的中堅力量;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金碧鎮七街社區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等8項社區管理制度,激發群眾提升道德修養和文明素質的內生動力……隨著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紅色村莊示范帶動效應愈發明顯。
打造黨史地標,著力培根鑄魂
1928年10月13日至14日,17名黨員代表聚集在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芷村鎮白石巖村委會查尼皮村李開文家的茅草房里,召開中國共產黨云南第一次代表大會。云南革命的星火,在這個偏僻隱蔽的小山村被悄悄點燃。
走進今天的白石巖村,一幅幅反映中共云南一大革命歷程的紅色主題墻繪,一處處鐫刻著紅色印記的“勝利步道”“紅色長廊”等景觀地標,將百年前的崢嶸歲月娓娓道來。在紅色美麗村莊建設中,一盞馬燈“點燃”紅土高原革命火種的故事被搬上舞臺。“2021年,依托紅色美麗村莊項目,我創作了舞劇《查尼皮的馬燈》。”蒙自市滇南中心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必昆說,該劇將馬燈這一紅色符號貫穿舞劇,藝術化呈現17名共產黨員擎燈破夜的革命歷程,成為黨性教育的鮮活教材。
抓實紅色教育是建設紅色美麗村莊的重點工作。全省22個試點村立足當地特色,通過修復革命遺址、挖掘紅色歷史、講好紅色故事,保護、用好紅色資源,推動培根鑄魂。
近年來,試點村累計修復紅色遺址2.5萬平方米,改造展館1.2萬平方米,一批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的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完成。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谷拉鄉多貢村和剝隘鎮剝隘社區,通過建設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教育培訓基地,打造“走進‘七村九弄’學習英雄事跡”研學路線,累計培養紅領巾講解員13名,組織1800余名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普洱市寧洱縣磨黑鎮星光村融合紅色文化與生態資源,建成初心園、紅色革命棧道、曾蔣烈士紀念園等地標性景觀,累計開展學習培訓1000余場,共有6萬余人次參加。
傳承紅色基因,建設和美鄉村
1935年5月1日至4日,中央紅軍第九軍團長征經過會澤,受到當地各族群眾的歡迎和愛戴。在水城梨園,1500余名群眾踴躍報名參加紅軍,成為紅九軍團長征途中擴紅人數最多的一次。
“紅色美麗村莊建設項目啟動后,我們社區引入企業對1800余株古梨樹進行生態保護與產業開發,通過梨園觀光、采摘體驗等生態旅游項目,研發推出酸罐泡梨、古樹梨膏等特色產品,帶動社區集體經濟年增收5萬余元。”水城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會品表示。
近年來,全省各個試點村根據自身實際,傳承紅色基因、探索綠色發展的路徑。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王家莊村依托紅色美麗村莊項目,注冊了“祥云紅”品牌,將醬辣子等土特產銷往全國各地;麗江市古城區貴峰社區聚焦周邊企業用工需求,按照“公司 基地 村集體 農戶”模式,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專題培訓,使130名村民獲得鮮花種植、采摘和包裝等不同工種技術資格證書,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來源:2025年第6期《云嶺先鋒》雜志、云南省生態環境廳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