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沒有沙塵的春天或許真的不是春天。颶風黃沙、遮天蔽日,用來形容4月15日的沙塵天,一點也不為過。
內蒙古大部、寧夏北部、陜西北部、東北地區西部、華北大部、黃淮北部……這已經是今年北方所經歷的第7次沙塵天,其中兩次還為強沙塵暴,遠高于去年同期的3次。與前幾年的“低調溫順”相比,我國或將進入了新一輪的沙塵暴高發期。
沙塵暴有高發趨勢
來源于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共出現7次沙塵天氣過程,包括4次揚沙、2次沙塵暴和1次強沙塵暴。2013年沙塵天氣過程總數則是6次。
豐富的沙源、強風和空氣不穩定性是沙塵天氣形成的3個必要條件。“冬天降水少,土壤濕度低,解凍以后的土壤相對疏松,遇風很容易刮起來。”中科院院士吳國雄說。
而此次,強烈沙塵天氣的大范圍出現讓專家們再次提到了沙塵暴爆發周期規律的說法。
早在2005年,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比對了1960年到2000年我國北方地區春季的沙塵暴數據后發現,春季沙塵暴存在明顯周期變化,絕大部分地區的沙塵暴周期均集中在2年左右和5到6年兩個周期段。
而中科院大氣所的一位研究人員則告訴記者,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沙塵暴爆發出現周期性趨勢,即每隔10年左右年就相對有一次大爆發。而2003年到2013年期間,被視為沙塵暴發的瓶頸期。
“今明兩年有可能進入高發期。”該研究員說,沙塵天氣已經顯示出明顯的周期規律,我國有可能進入新一輪沙塵暴頻發期,而這有可能和太陽黑子的活動規律有關系。
其實,2004年,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員李棟梁就曾提出這一說法,并預計2030年前后,中國北方沙塵暴將進入新一輪的相對活躍期。
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卻表示,不能以一次或兩次沙塵暴的出現,就作出我國沙塵暴有復發趨勢的斷言。
對此,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員穆桂金說,從觀察來看,沙塵天氣在次數上沒有明顯增多趨勢,但是強度和影響范圍上卻有增加,這可能與日益豐富的塵源有關系,如建筑揚塵的增多,綠洲新墾土地面積的快速增長等。
防護體系有短板
此次沙塵天氣的強勢影響,在很多專家看來,這與防護體系出現的短板有著很大的關系。
從1979年起,我國開始實施的三北防護林工程,這對我國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起到了非常大的抑制作用。不過,近兩年來,其防護能力卻出于一些原因變得薄弱。
楊樹是三北防護林的主要樹種之一。近些年來,當時栽種的樹木進入了過熟衰老期,三北防護林出現較大規模的死亡。以北京上游的張北地區為例,2013年數據顯示,整個壩上地區現有楊樹防護林152.9萬畝,其中141.8萬畝已達到過熟期,且伴隨著缺水問題,衰死和瀕臨衰死面積高達50.7萬畝。
樹木老了,需要進行更替,有的地方則需要考慮換樹種。沈國舫說,樹木更替期間,防護林的防沙能力會受到一定的削弱。
“現在部分地區已經開始考慮更換樹種,如樟子松,或者栽植一些灌木,不過既有的投入依然實現不了成本的全覆蓋。”沈國舫說。
2000年,我國北方地區連續出現了12次超強沙塵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隨后啟動。而由于后續補助力度低等狀況,也有部分苗木會旱死或自然死亡后,沒有及時補植補造的情況出現。
此外,既有防護體系的建設仍集中在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方。“沙塵的治理目前還局限于對農田和工程造成危害的地區,綠洲之外的沙漠地方,無論是科技力量還是資金力量,幾乎沒有。”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的一名研究員告訴記者。
關注春季第一場風暴
每年3月中至4月初,北方地區都會有一場很強的沙塵天氣,或焰變成強風、濃密度沙塵混合的黑風暴災害天氣。這是穆桂金一直強調的要特別關注的早春“第一場風暴”。
在穆桂金眼中,這恰恰是最危險的一次沙塵天氣,“這個時候,植物還未發芽展葉,防護體系的作用還發揮不出來,農田也基本沒有作物覆蓋,多種因素下經過一系列天氣過程孕育形成。”他告訴記者,4月15日,全國范圍內的沙塵天氣就是這樣一次強天氣過程。
不過,這個問題也只是剛剛開始受到科研人員的重視。如何從防護模式、防護體系結構以及防護材料上做出調整已經在穆桂金等人的考慮過程中,“比如說,更準確地確定防護區位和范圍,能否用一些人工材料,或選培育特殊樹種在一些防護的關鍵部位做一些重點的防護等”,穆桂金說,現在還沒有大范圍的有效辦法。
在專家看來,現在是時候要對多年的風沙治理經驗進行總結和梳理,即要在基本防護體系已經建立的基礎上,從以往的大范圍的面上治理,轉到具體的細節點上。而這需要新的科學技術支持,也需要管理和建設思路的轉變。
近些年來,戈壁上的道外行駛帶來的影響開始受到關注。“歷經百幾千年形成的礫石覆蓋層受到破壞后,一旦遇到強天氣過程就形成了很豐富的塵源。”穆桂金說。
預警系統的完善也在進一步考慮之中。上述大氣所研究員說,要加強對沙塵暴預警系統的建設,尤其是在沙源強度的估算上,這直接影響著預報的準確度。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