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重、風少是否與防護林有關?沙區到底能不能造林?針對當前中國防沙治沙領域的一些熱點話題,國家林業局29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一一予以回應。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說,霧霾形成有兩個主要條件:一是污染物的排放;二是氣候異常,特別是大氣環流的異常,污染物不易擴散,從而形成了霧霾。而森林的防風作用僅限于近地風,根本達不到影響大氣環流的程度,所以這個說法缺乏科學根據。
“相反,森林植被的增加有利于減少土壤侵蝕和地表釋塵,在一定層次上降低大氣中粉塵顆粒物的含量,削弱霧霾形成的條件。”張永利說。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也表示,植樹造林增加植被會影響風速。比如,近年來北京的沙塵暴明顯減少,就是植樹造林、增加植被的結果,能夠降低風速。但降低風速是有限的,是地表風速。
沙區主要在中國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有觀點認為這些地區的自然條件不適合大規模植樹造林。對此,張永利表示,沙區造林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論。
張永利說,第一,沙區許多地方歷史上都有森林覆蓋,塔河下游、黑河下游至今還保留有非常好的大面積的胡楊林、梭梭林。沙區很多地方其實是可以造林的。
第二,沙區很多地方不僅可以造林,而且可以獲得不錯的成效。三北防護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都是成功的范例。陜西延安的退耕還林、河北壩上的人工造林,都在很大程度上明顯地改變了這些地方的小氣候和降雨量。
第三,沙區造林必須因地制宜、科學推進、量水而行。堅持保護優先,采取最嚴格的措施把現有的彌足珍貴的林草植被保護下來;合理選擇造林地塊,在宜林地上造林;按照規劃造林,以水定需、以水定林;堅持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相結合,有些地方則不妨宜荒則荒。
此外,還要貫徹適地適樹的原則,在旱區、沙區栽種抗旱耐旱樹種和經過千百年自然選擇的鄉土樹種;適當降低造林密度;高度重視灌木林的發展;人工造林和自然修復相結合。
第五次監測結果顯示,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連續10年保持“雙縮減”。這是否意味著中國荒漠化、沙化防治壓力大大減輕?
對此,張建龍表示,無論是荒漠化還是沙化土地,現在整體是縮小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防沙治沙工作任務就輕松了,反而感覺到責任更大、難度更大了。
“我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狀況依然嚴重。”張建龍說,“十三五”期間,全國需要完成10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務,任務十分艱巨。同時,保護與鞏固任務繁重。如果保護利用不當,極易反復。此外,沙區開墾、超載放牧、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等問題突出。
張建龍表示,要加強荒漠化沙化綜合治理,從體制機制、科學技術創新上著手,把發展新理念用在防沙治沙上,堅持保護優先、科學治理、適度利用的原則,努力為沙區群眾建設更美好的綠色家園。(完)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