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深刻影響著社會生產發展和人類經濟生活,特別是生態基礎較脆弱的農業生產。
那么,對于中國內地的不同區域來說,哪些地方最容易受到氣候災害的影響?分別受哪種氣候災害影響的可能性最大?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史文嬌副研究員等人的一系列研究,對這樣的問題給出了具體答案。
北方受氣候災害影響大于南方,遼寧、內蒙古、河北對災害最敏感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史文嬌等,分析了近25年省級和縣級的氣候和糧食產量數據,對氣候災害的影響性、敏感性以及糧食產量對災害的響應程度進行趨勢分析,描繪了氣候災害影響性和敏感性的空間分布特征。
所謂氣候災害的影響性,代表受災范圍的比例,用受災面積占糧食播種面積的百分比來表示。研究表明,近25年來,中國北方省份干旱的影響性普遍大于南方省份,而洪澇的影響性與干旱正相反,南方省份的洪澇災害較大。如果同時考慮干旱與洪澇災害,中國北方省份氣候災害的影響性普遍大于南方省份。
除受災范圍外,受災程度同樣受到關注。研究中,這一點用災害的敏感性,即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的百分比來表示。通過研究發現,災害敏感性表現出與影響性不同的特征。北方雖然干旱的影響范圍明顯高于洪澇的影響范圍,但一旦發生洪澇,其敏感性卻普遍大于干旱的敏感性。綜合來看,遼寧、內蒙古和河北的農業生產對自然災害最為敏感。
受災影響趨勢出現分化,北方范圍增加 東中部、西南明顯縮小
25年來,干旱與洪澇的影響性以及各地區對兩者的敏感性并非一成不變,北方省份干旱的影響范圍增加趨勢普遍大于南方省份;而洪澇災害在南方省份的擴展普遍大于北方。不論是干旱還是洪澇,南方省份對災害的敏感程度增加普遍高于北方,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尤為注意提高南方農作物適應干旱災害的能力。
綜合來看,中國北方的部分省份如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黑龍江和內蒙古的自然災害影響范圍增加最為迅速,而東中部和西南部分省市如山東、河南、西藏、四川和重慶自然災害影響范圍呈明顯縮小趨勢。
小麥對氣候災害適應能力,黃淮海平原省份變強
主要農作物對氣候災害的響應程度空間差異較大。作為中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其生產能力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響應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因此,研究組采用小麥當年產量相對五年平均值的離差百分比作為響應指數,反映小麥產量對干旱在一定程度上的響應。
研究表明,黃淮海平原的大部分省份如河北、河南、山東的年份內小麥離差百分比變異隨時間有減少趨勢,說明省內小麥產量對災害的適應差異越來越小;而陜西、四川和湖北的部分年份的小麥離差百分比變異近10年有增加趨勢,說明這3個省內的小麥產量對干旱災害的適應水平的差異較大。
干旱的影響性和敏感性共同影響著小麥的產量離差百分比趨勢,以干旱的敏感性為主。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