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附記:本文原是寫給《中國釣魚》的,未及寄出即被農業部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索去,刊登在《中國水產》2009年第6期上(署名曉河),目的是配合6月份開展的全國水產資源養護與增殖放流活動。考慮到《中國水產》專業性較強而受眾面不廣,且發表時編輯做了刪減而未能完整表達筆者之意,故愿借《濕地中國》之版面重登一次,以期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畢竟,保護興凱紅鲌這一珍貴物種并非農業部門一家之責任。
此外,閑來翻書,昨天居然就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水產卷P.28》看見如此詞條:“鲌類……興凱湖產的白魚[興凱青梢紅鲌(E. dabryi shinkainensis)]與黃河鯉、松花江鱖、松江鱸合稱中國淡水四大名魚。江蘇太湖以產翹嘴紅鲌著稱,具有重要經濟價值”——討論半天,人家早就說清楚了。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
興凱湖白魚到底是什么魚?
蕭寧
《中國釣魚》2008年第4、5兩期連載了何川的長文“我國特有的珍稀淡水魚類—興凱湖白魚”,斷言興凱湖白魚就是翹嘴紅鲌。上網查查,類似的訛傳亦不在少數。鑒于這種說法已對中國重要經濟魚類的保育事業和興凱湖漁產增殖造成了不良影響,茲事體大,故有必要加以辯析。這里就從翹嘴紅鲌是否“我國特有的珍稀淡水魚類”說起。
先說“特有”。翹嘴紅鲌并非中國特有,國外如俄羅斯、朝鮮和越南也有,“特有”一說名不副實。人稱中華鱘為中國特有,蓋因它不見于任何其他國家。人家那里也有,即非中國特有。中國確有與翹嘴鲌同一亞科的“特有”魚類,即白魚屬(Anabarilius) 16個種,分布局限于云貴高原,與俗稱之“白魚”無關。
再說“珍稀”。珍者,寶貴也;稀者,少有也。這兩條翹嘴紅鲌都夠不上,因為它的分布既廣,數量又多,北起黑龍江、南到臺灣、海南島都有蹤跡。尤其在江淮一帶淡水河湖內,其產量之豐,常占經濟魚類的很大比重。較早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伍獻文、樂佩琦等主編)有這樣表述:“我國各江河、湖泊中皆產此魚,……在天然水體魚獲物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稍晚的《中國鯉科魚類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年,伍獻文主編)也說:“翹嘴紅鲌在我國的江河及湖泊中皆盛產,生長快,個體大,在我國的天然捕撈漁業中占重要地位”;新近出版的《中國魚類志-硬骨魚綱-鯉形目》(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陳宜瑜等編著)亦說:“分布甚廣,珠江、臺灣、閩江、錢塘江、長江、黃河、遼河、黑龍江等水系”。作為一種身大力強的掠食性魚類,翹嘴紅鮊能為垂釣者提供相當多的樂趣。目前風行國內垂釣界的淡水路亞釣,即以其為主要對象魚。
總之,翹嘴紅鲌確乎一種有價值的食用和垂釣魚類,但“特有”和“珍稀”卻談不上。
中國古籍中關于“白魚”的記載很多,大多指的是翹嘴紅鲌,尤其是生于江南太湖者,究其原因大概是其體大、色白、量多、味美種種。江南膏腴之地, 物產豐饒, 古來食魚之風極盛, 加上唐詩濫觴之風熏陶的文人趣味, 故有杜少陵“白魚切如玉”的佳句傳世。但在各地都有將與翹嘴紅鲌相近的魚稱為“白魚”的情況,如珠江流域的海南紅鲌、長江流域的青梢紅鲌、廣布全國大部分水域的蒙古紅鲌以及興凱湖的“髏骷魚”等等,在地方上也往往被稱為“白魚”。最后這所謂“髏骷魚”才是真正的“興凱湖白魚”。
“興凱湖白魚”是青梢紅鲌(又名戴氏紅鲌、達氏鲌)的興凱湖亞種,僅生存于大興凱湖,歷史上曾占興凱湖魚獲的絕大部分,“興凱白魚”由此得名(前人不識數量眾多、品相亦佳的興凱紅鲌而獨稱翹嘴鲌為“興凱白魚”,似也不合情理)。后因引入其它經濟魚類加之過量捕撈,比重和總量都有下降,但仍不失為興凱湖最重要的魚種。因其風味腴美,素受食客青睞。據《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記載:興凱青梢紅鲌,地方名髏骷魚、興凱白魚,“僅發現于東北的興凱湖……產量相當可觀。它和黃河鯉魚、松花江鮭(疑為鱖之誤)魚、松江鱸魚合稱為我國‘四大名魚’”。此語出自已故中國魚類學泰斗伍獻文先生筆下,其權威性自不待言。此外,在中國已知 9種鲌屬魚類中,只有興凱湖紅鲌分布范圍最狹小,僅存于中俄界湖大興凱湖中,庶幾可稱其為“我國特有的珍稀魚類”。
至于何川先生文中提到的唐皇出巡行至湖北江陵,品嘗了御廚烹制的大白魚并對其美味大加贊美,“從此,江陵府產的大白魚就被列為貢品”云云,只能說明在唐代翹嘴鲌即被視為人間至味,不能證明興凱湖白魚就是翹嘴鲌。所謂“興凱湖鲌魚自然成了其他流域的大白魚無法相比的珍貴品種,唐代時就以‘湄沱之鯽’ 名揚九州”的說法則更是離譜——唐時渤海國還是榛莽叢生的化外之地,其北距中原數千里,古人何得遍嘗天下河鮮并定興凱湖翹嘴鲌為一尊?興凱湖白魚與松花江鱖魚同躋“四大名魚”之列,恐怕還是清康乾以降的事。另外,所謂“湄沱之鯽”,不過鯽魚而已,與翹嘴鲌風馬牛不相及。古人笑人不通文墨,謂其“不能辨魯魚”,沒想到現在竟有水產“專家”居然不辯“鲌鯽”!順便一提,“鲌”字是近代魚類學者引入西方近代魚類分類系統后造出的新字,用以作為Cutler和Erythrocutler等一大類群魚類的漢譯名,與鯽字的起源與字義都毫不相干。
當然,一般垂釣者和食客無從分辨、也并不計較他們釣的、吃的是哪一種白魚;那些聲稱興凱湖白魚就是翹嘴鲌的網站所刊登的照片,其實要么是翹嘴紅鲌、要么興凱紅鲌、要么蒙古紅鲌,要么三種魚雜陳。這也難怪,畢竟人家非專業人士。但對于魚類學者或水產專家(不知道何川先生算哪一類)而言,如此張冠李戴則不免貽笑大方。狹義地說,興凱湖白魚是青梢紅鲌(又稱達氏鲌)的興凱湖亞種,或稱興凱鲌(Culter dabryi shinkainensis)。廣義上,興凱湖白魚是“興凱湖的白魚”,至少應包括興凱紅鲌、翹嘴紅鲌、蒙古紅鲌(何文之壓題照片極可能是蒙古紅鲌,因為前兩種魚雖叫“紅鲌”但魚鰭并不帶紅色,詳見附圖),推而廣之也包括小興凱湖的尖頭紅鲌。有意思的是,大小興凱湖咫尺之遙,其間還有水道溝通,但兩湖的白魚則很不相同——大湖有翹嘴、蒙古、興凱紅鲌,小湖只有尖頭紅鲌。后者不入大湖,卻在長江出現。這些現象的存在,對于研究東北地質變遷和魚類進化,是很有意義的。
在大興凱湖,就個體大小、生長速度而言,翹嘴紅鲌或許優于興凱紅鲌;從適應性上看,后者肯定優于前者,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么興凱紅鲌曾占了天然產量的大多數。因此,從物種保存和特產保護的角度看,后者肯定更有價值——“物以稀為貴”,一種僅生活于大興凱湖、名列中國“四大名魚”之一的魚兒,理當更應受關注。至于哪種魚更能贏得食客歡心則是不言而喻的。興凱紅鲌入選“四大名魚”當非浪得虛名——中溫帶魚類擁有更多肌間脂肪故而風味更佳,兩斤以下的塊頭也適合庖丁一展廚藝——畢竟當年太湖也曾是水美魚肥的呀!
據說興凱紅鲌如今已瀕危。令人擔憂的是,由于黑龍江省有關方面受人誤導,正棄其獨有的興凱紅鲌于不顧,而向興凱湖大量放流翹嘴紅鲌。翹嘴紅鲌多了,會進一步侵占興凱鲌的生存空間,使其更瀕危。這樣做生態上絕對有害,經濟上未必有利。筆者手頭有本美國人寫的垂釣小冊子《新溪畔指南》(NEW STREAMSIDE GUIDE),書中居然不厭其煩地列出了各種供作鱒魚釣餌的蜉蝣之學名(拉丁名)——身為中國人,很難想象垂釣者了解蜉蝣的拉丁名有什么必要——聯想到他們為拯救某些無甚經濟價值的小魚而放棄修建水壩,其對學術問題之認真、嚴謹,較之某些慣于信口開河的中國“專家”來真是不可以道里計。
附圖:
圖1 翹嘴紅鲌 Culter alburnus
圖2 青梢紅鲌 C. dabryi

圖3 興凱紅鲌
C. dabryi shinkainensis
圖4 蒙古紅鲌 C. mongolicus mongolicus
以上除圖3引自《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 鯉形目(中卷)》外, 其余引自《中國淡水魚類原色圖集》。
附:何川《我國特有珍稀淡水魚類---興凱湖白魚》(原載《中國釣魚》2008年第4、5期)
我國特有珍稀淡水魚類——興凱湖白魚
興凱湖地處黑龍江省雞西市東部密山市內,中俄邊界地區,面積為4380公里,興凱湖原為我國內湖,1860年,腐敗的晚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后,變成了中俄界湖。興凱湖在唐代稱為湄沱湖,金代稱為北琴海,清代改為興凱湖。“興凱”是滿語,意思是水從高處往低處流的意思。興凱湖是古代火山爆發后,因地勢陷落積水而成。它也是亞洲東部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湖略呈橢圓形,南北長約90公里,東西寬50公里,總流域面積為36400平方公里。共有九條河流注入湖中,湖水體積306.6億立方米。海拔69米,平均水深7米,從東北方溢出,最后流入烏蘇里江。興凱湖一帶,湖岸為細軟沙灘,湖水清潔,無污染,湖水透明度1.5~2.0米,水道縱橫交錯,是東北地區的一個漁業中心,出產的淡水魚有數十種之多。除了久負盛名的大白魚外,還有烏蘇里江的大麻哈魚、綏芬河的灘頭魚,并稱為“邊塞三珍”。興凱湖由大、小兩湖組成,中間被一道湖崗分開,湖崗上林木蔥蘢,十分秀美,水漲時兩湖相連為一。小興凱湖溫柔恬靜,魚躍鳥飛,帆影點點;大興凱湖煙波浩淼,天水一色,橫無際涯,氣勢磅礴,被稱為陸上的綠寶石。1996年,江澤民總書記和葉利欽總統代表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興凱湖保護生態的協定》,興凱湖成為我國與鄰國政府共同進行保護的一個自然保護區。興凱湖景色宜人,風光瑰麗多姿。春夏之際,碧水藍天,煙波裊裊;泛舟湖上,但覺如臨畫卷之中,一洗凡塵。秋冬將至,湖岸冰封,遼闊的湖面之上,點點銀光閃閃,實是一個完美的旅游度假勝地。
冬季的興凱湖,雖然沒有波光粼粼的景象,但一片冰天雪地的北國風光仍然讓人癡迷。在這蕭索的季節里,拉網捕魚和冰湖垂釣能給人帶來無盡的樂趣。冰湖垂釣一般是單人獨騎,往往是專業的老釣手,選擇好地點后,用冰镩破冰,放線施釣。在領略冬日湖光山色的同時,收獲大自然的恩賜,令人陶醉與向往。而拉網捕魚則是一場大規模的集體勞作,場面蔚為壯觀,讓人永生難忘。打網隊在天不亮的時候就集結在湖邊,零下十幾度的低溫難以抑制那一個個東北漢子如火的熱情。幾口烈酒下肚,趨走了嚴冬的寒氣,吆喝著開始有條不紊地在冰面上鑿出許多冰眼。上千米長的大網,拉開了一眼望不到盡頭,就在不知不覺中下到了水里。天放明了,湖面上的人也越來越多,長槍短炮的攝影者也聚集在出網口。人們在冰面上交流著,等待著,期盼那豐收的一刻早點降臨。伴隨魚把頭的一聲號令,大網緩緩拉出水面,拉網絞盤的馬兒在不急不緩地踱著步,一些小點的魚搶先撞進人群的視線,但捕魚人視若未見,仍在高聲催促著網的拖曳。岸上的人們已經在大呼小叫了,這精彩的開始讓他們感到壯觀、興奮!不知過了多久,人聲突然鼎沸了,有經驗的人不用看也知道,是大魚出水了。魚把頭一面催促讓馬兒加把勁兒,一面招呼拓寬出網口的浮冰,用鍬鏟給剛出水的大魚淋水。當滿網的魚拽出水面,一時人歡魚躍,熱鬧非凡,十幾斤甚至幾十斤的魚開始粉墨登場,其中有鯉魚、鰱花、鰲花、鮑魚、鯽魚等等,當然,最引人注目的主角自然是色白如玉、體型碩長的興凱湖白魚了。
興凱湖的大白魚久負盛名,眾人皆知,它也是咱們釣友的老熟人,筆者曾經在2007年6月《中國釣魚》雜志“魚的知識”專欄中介紹過。也許有的朋友還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其實大白魚就是大名鼎鼎的翹嘴鲌呀。翹嘴鮐屬鯉形目,鯉科,鲌亞科,鲌屬。俗稱大白魚、翹殼、翹嘴白魚。英文名Topmouth culter。興凱湖的翹嘴鲌與南方水系的同類比較,都具有體長,比較側扁,頭背面平直,頭后背部隆起,體背部接近平直的特征。口上位,下頜很厚,且向上翹,口裂幾乎成垂直。眼大,位于頭的側下方。下咽齒末端呈鉤狀。腹鰭基至肛門間有腹棱,背鰭具強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鰭分叉,下葉稍長于上葉。體背略呈青灰色,兩側銀白,各鰭灰黑色的特點。而興凱湖的鲌魚由于在清澈的湖水中成長,加上我國北部的氣候、水文因素,體色更白,體型更大,味道也當屬鲌魚中的極品。
其實翹嘴鲌分布特別廣,在我國黑龍江、遼河、黃河、長江、錢塘江、閩江、珠江等水系的干、支流及其附屬湖泊中都有分布。它們平時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體的中上層,游泳迅速,善跳躍。以小魚為食,是一種兇猛性魚類。雌魚3齡達性成熟,雄魚2齡即達成熟,親魚于6-8月在水流緩慢的河灣或湖泊淺水區集群進行繁殖活動。產卵后大多進入湖泊攝食或在江灣緩流區肥育。幼魚喜棲息于湖泊近岸水域和江河水流較緩的沿岸,以及支流、河道與港灣里。冬季,大小魚群皆在河床或湖槽中越冬。
翹嘴鲌不僅分布廣,而且生長快,個體大,最大個體可達十幾千克,江河、湖泊中天然產量不少。因為鲌魚攝食兇猛,并喜歡游弋于水的中、上層尋覓食物,是釣友們經常捕獲的獵物。釣它們的方法,從南到北,也都大同小異,不太復雜。翹嘴鲌肉白而細嫩,味美而不腥,一直被視為上等經濟魚類。其營養成分為: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8.6克,脂肪4.6克,熱量116千卡,鈣37毫克,磷166毫克,鐵1.1毫克,核黃素0.07毫克,煙酸1.3毫克。東北興凱湖產的大白魚歷來被列為我國淡水四大名魚之一。相傳唐代有位皇帝南巡,御舟行至湖北江陵府界內時,忽有一尾大白魚躍出水面,落在御舟之甲板上,只見魚兒活蹦亂跳,陽光照射,銀光熠熠,逗人喜愛。皇帝令御廚烹飪,品嘗之后,對白魚的美味大為贊美,從此,江陵府產的大白魚就被列為貢品。大詩人杜甫在其詩中曾形容“白魚如切玉”,可見白魚歷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春、夏季捕獲之白魚,全魚可入藥,其肉性味甘、溫,有開胃、健脾、利水、消水腫之功效,治療消瘦浮腫、產后抽筋等癥有一定療效。
雖然鲌魚遍布大江南北,可若論起味道,無論是“長江大白魚”,還是“太湖三白”之首,都無法出興凱湖白魚之右。不服氣的朋友可以親自感受一下它的營養美味,相信一定會讓您不虛此行。由于興凱湖湖水水質清潔,沒有任何污染,占了地利因素;興凱湖冬季寒冷,鲌魚越冬前早早就要儲備能量,因而冬捕的魚脂肥味美,占了天時因素;又因為興凱湖鲌魚每年的生長季節相對較短,成長過程就比較長,肉質更加瓷實;而且興凱湖鲌以興凱湖白蝦為食,味道尤其鮮美。集這些條件于一身,興凱湖鲌魚自然成了其他流域的大白魚無法相比的珍貴品種,唐代時就以“湄沱之鯽”名揚九州。
一方水土養一方魚,關于黑龍江、烏蘇里江、興凱湖大白魚在《饒河縣民間文學集成》中,還有這樣一段有趣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地上并沒有烏蘇里江。話說大黑龍禿尾巴老李被東海龍王派到額爾古納江,管理這一方水土的水情。這禿尾巴老李牢記龍王的教誨,時時事事想到老百姓的疾苦,按時耕云播雨,調濟風霜雨露。兩岸連年大豐收,老百姓安居樂業。禿尾巴老李經常顯現真身,人們一點也不懼怕。他有時又變成普通人到百姓家串門。人們都知道了他的身世來歷,也親切地叫他禿尾巴老李。額爾古納江從那時起就改名叫黑龍江了。
黑龍江往南一千多里的地方有一個非常大的水澤,長寬幾千里,這個水澤就是興凱湖。興凱湖里住著一個很有道行的白魚精,它經常在興凱湖周圍興風作浪,不管百姓的死活。當它得知禿尾巴老李把黑龍江的兩岸治理得風調雨順,深得百姓擁護時,心里很是不服氣。它總嫌自己的地盤小,野心勃勃地想擴大勢力范圍,但一直沒有機會。
這一年的七月十五,禿尾巴老李又回山東李家村祭祖上墳。白魚精認為機會來了,它化身小白龍,硬是從地上拱出一條縫,從興凱湖一直拱到黑龍江,占領了黑龍江。小白龍得意忘形,攪得黑龍江濁浪翻騰,淹沒了兩岸大片農田,淹死人畜不計其數,百姓哭聲連天。
禿尾巴老李回家上墳,接受百姓朝拜的香火。但是今年不同往年,老李總是心煩意亂,坐不住神龕。不久,蝦將派兵告訴他,黑龍江已被興凱湖的白魚精占領,白魚精化成小白龍正在那里興妖作怪,百姓遭受大難,苦不堪言。禿尾巴老李一聽已無心收香火,立即飛回了黑龍江。他從空中往下一看,下面一片汪洋,心里非常難過。他把土地爺叫來說:“我一定要趕走小白龍,告訴鄉親們,江水翻白浪時往里投石頭和石灰,江水翻黑浪時往里投饅頭和牛羊肉。”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禿尾巴老李終于打敗了小白龍。小白龍現了原形乖乖地從原路拱了回去,原來拱出的一條縫加寬了。白魚精回到了興凱湖,再也不敢離開興凱湖一步,所以興凱湖的大白魚不進烏蘇里江。小白龍打了敗仗不服氣,就將興凱湖的水一口一口吐出,這水沿著它拱出的小道流到了黑龍江,這就是烏蘇里江。但是黑龍江的水和烏蘇里江的水是混不到一塊的,不信請到撫遠縣的三江口一看。雖然烏蘇里江匯入了黑龍江,但那江水一半是黑的,一半是白的。白水和黑水撞擊著向遠方流去,界線是那樣的分明。
老龍王得知大黑龍戰勝了白魚精化作的小白龍,非常高興。冊封烏蘇里江下游也歸禿尾巴老李管轄。白魚精拱出的烏蘇里江,江身又窄又淺,江水經常沖出江槽,造成災害。禿尾巴老李管理烏蘇里下游之后,加深加寬了江身,使江水平穩地流淌。他又派了在黑龍江生長的一些水族,來到烏蘇里江安家落戶。逐漸地烏蘇里江也富饒美麗起來。
大白魚雖然在傳說中的出場不算光彩,但吃起來的味道實在是肉嫩味鮮,清香爽口。在興凱湖沿岸,有湖水燉白魚的吃法。把活魚剖腹洗凈,放入鍋中,加上湖水,清燉30分鐘,佐以精鹽、胡椒粉、香菜末。其肉鮮嫩,其湯色白如乳,精美異常,頗似北京密云水庫侉燉魚的吃法。還有一種傳統吃法,先把白魚放入鍋內清蒸20分鐘,然后出鍋,去骨刺,陰干兩天,肉成絲狀。肉質潔白細膩,品位極佳。食用時,再放鍋內蒸10分鐘,用醋、醬油、姜絲、蒜、香油調為佐汁,蘸著食用,別有一種特殊風味,讓人不忍釋筷,這道菜更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賽蟹肉”。
大白魚的身價也隨著名氣的增大而越來越高,尤其在冬捕時候,大白魚更是搶手貨,無論當地的百姓,還是遠來的游客,都爭相選購。過去打撈的大白魚體長一般在1-1.5米左右,由于近年大量捕撈,總量急劇減少,最高售價每千克可達180多元。參加全國人大九屆五次會議的黑龍江省代表曾提出建議,請求國家每年撥付相應投資,用于興凱湖大白魚的人工繁育放流,以搶救這種瀕臨滅種的魚種。代表們在建議中說,生活在密山市興凱湖中的翹嘴紅鲌(興凱湖大白魚)因其肉質白嫩、品質出眾,被排為四大淡水名魚之一,享譽國內外。但由于該魚對生存環境要求苛刻,生活水域有限,產量較低,現在已經到了不進行人工繁育放流就有滅種危險的程度。國家和省領導都非常重視,通過水產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近年來經過科技人員的攻關,人工繁育興凱湖大白魚已經成功,建立了興凱湖大白魚繁育放流基地,為黑龍江省乃至全國的水產業保留了一個名特優好的魚種。牡丹江在2006年引進了興凱湖大白魚,并在林口初步試驗成功,2007年在寧安和穆棱擴大了養殖規模。估計用不了多久,人們不出牡丹江就可以買到大白魚了。此外,省有關部門又在大白魚基地將首批人工養殖到20厘米長的10萬尾、價值200萬元的興凱湖大白魚魚苗無償放流到興凱湖,實現了中俄界湖興凱湖放流大白魚魚苗零的突破,受到俄羅斯方面的認同。現在人工養殖的大白魚魚苗已遠銷七臺河、牡丹江、大慶、哈爾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