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新京報:“自然教育”這個概念最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
張赫赫:其實最早的“自然教育”是從環境教育開始談起,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很多環境的挑戰,于是大家覺得環境的問題不容忽視。民間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后期開始覺醒,引入了很多的理念和方法。在環境教育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了自然體驗式的方法或者理念,現在很多人簡單地把其叫做“自然教育”。
新京報:自然教育是否可以在學校進行?
張赫赫:這種自然教育如果讓傳統的學校去組織的話,也有困難。我以前是在教育系統里的校外教育機構工作,我知道,其實課堂教育是相對封閉、保守的,有非常嚴謹的學科設定,很多創新的教育會采取滲透的方式,無論是語文、數學還是外語,會加進去一些自然教育的內容。但是,如果我們要達到環境教育的目標,要去培養一個對環境的意識、態度、行動都有轉變,且對未來環境問題的解決會有影響的人群的時候,這種簡單的滲透就不足以推動這個目標的形成。
新京報:那么應該如何推動自然教育的發展?
張赫赫:環境教育可以跟學校課程結合,同時,要給自然教育獨立發展的空間。
新京報:具體有什么做法?
張赫赫:我拜訪過臺灣、香港以及北美、歐洲一些國家類似的機構,如果從高校學科設置來講的話,現在北美很多高校都有獨立的環境教育專業方向的設定,這個方向的設定其實也就是要培養專業的從業者。從另外一個角度,這些國家也會在環保、林業這兩個大的體系統籌環境教育、自然教育機構的設立、從業人員資質的培訓、活動的組織等等,也有大量的民間組織,甚至是企業去回應這方面的社會需求。
新京報:目前我們國家在自然教育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張赫赫:目前政府的政策支撐是缺失的,政策不是沒有,但是實質上的推進和力度可能都不是很到位。另外,民間機構之間能否形成特別默契的、互相發展的動態交流也不太到位。還有高校科研機構與民間的合作也不夠緊密。這些都是影響到行業發展的因素。
鏈接
國外自然教育現狀
日本 學校飼養小動物
孩子出生后,就可以進入保育園。保育園每個班級都是以自然中的植物命名。保育園里長年飼養著一些小動物,如烏龜、鴨子和金魚等。日本的小學也是如此,通常學校都會在校園里飼養兔子、家禽等小動物,并讓學生參與。孩子從小和這些小動物一起成長,對生命的存在和價值會有一種天生的認同。
日本的社區公園也是兒童親近自然的場所。城市保留大量的公共綠地,社區公園也保留了大量的自然風貌。即使在東京這樣的城市里,野生鳥類的品種和數量也非常可觀。蜥蜴、獾、蝙蝠等動物能夠在東京市內生存繁衍,也得益于這些公園作為生態小區的作用,相互鏈接起來成為城市的生態走廊。有野生生物的存在,孩子們對自然的興趣就會增多,在自然中游戲長大,既可以避免兒童自然缺失癥,也豐富他們對自然的認知。
美國 小學生學習野外生存
有許多以探索自然為目的的教育課程鼓勵兒童以及他們的家庭參與,把自然作為兒童的戶外教室和主要學習領域。美國的孩子在“小升初”前則要參加“自然課堂”,這幾乎是美國小學生必有的經驗,有的學校是去野外生存訓練,哪怕是下著大雨,孩子們也都在森林里探險。營地的教官指導他們如何在雨天利用白樺樹樹皮上的膠質鉆木取火,如何嘗試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靠吃植物、昆蟲、動物而生存。
德國 到原始森林里上課
早在幼兒教育時期引入自然教育,孩子到原始森林上課,在自由、放松的狀態下,認識大灰熊的腳印究竟有多大,螞蟻到底是怎么搬家的,讓孩子充滿探究欲望。
例如,德國波蘭登附近的一家幼兒園有個持續很多年的 “森林游”的傳統,每個月的第二周他們都組織孩子步行到森林中去活動。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森林里吃,在森林里玩。這一活動的關鍵是風雨無阻,四季不斷,下雨下雪依然按計劃行事。園長認為惡劣的天氣更能鍛煉孩子的意志力,還能夠增強孩子們的體魄和適應能力。孩子們也非常喜歡這樣的活動。因為持續不斷的訓練,該所幼兒園的孩子獨立,不嬌氣,守承諾,能很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跟大自然接觸比較長的時間的孩子的心態會更平和,更容易與人相處。經常在大自然里玩耍的孩子肥胖率會比較少。 ——北京教學植物園老師明冠華
D02-D04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杜丁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