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濕地保護地子體系管理有效性
保護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項目
我國濕地資源豐富,總面積達5360.26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面積4667.47萬公頃,是支撐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為系統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我國于1992年加入了《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顯示出我國致力于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的國家意志。
近年來,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著力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邁入21世紀后,我國先后實施了多個濕地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和項目,其中包括全球環境基金(GEF)“中國濕地保護體系規劃型項目”,這是迄今我國濕地保護領域的最大國際贈款項目。
濕地保護地方實踐

大興安嶺項目
項目自2013年啟動至今,圍繞推進濕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增強保護地網絡的管理有效性以及開展項目點層面的保護管理示范等主題開展了多層面、多角度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

新疆項目
新疆項目加強了濕地保護綜合協調機制建設,成立了新疆GEF“加強阿爾泰山兩河源自然保護區有效管理項目”指導委員會,并在阿爾泰山景觀層面成立了項目協調領導小組。項目設計的總目標和3個層面的成果以及相應的10項產出均已實現。

安徽項目
項目積極推動安徽省濕地保護網絡體系建設工作,在項目期內全省新增濕地保護地面積175,347公頃。支持開展的安徽省濕地價值評估、濕地空缺分析、濕地承載力、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替代生計等課題研究為政策部門提供了有益參考。

湖北項目
項目探索了濕地保護與大江大湖水資源管理相協調的做法。2016年,洪湖實施拆除圍網、離湖上岸工程,在湖北省林業廳的督導下,荊州市、洪湖市、監利縣精心謀劃、有力實施,于2017年全面完成洪湖拆圍1.25萬公頃,累計清理歷年沉網357.8萬米、斷樁482.9萬根,打撈沉船398條。
